第六十八章 科技奖的“传承味”(2 / 2)
教授从包里拿出张农田规划图,铺在旁边的石桌上:“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试验田,明年就能种上用你们系统的庄稼,到时候咱们邀请全省的农民来参观,让更多人用上好技术。”
老吴蹲在石桌前,手指在规划图上的稻田位置点了点:“这里得留块沙壤土,专门测试‘沙壤模式’;那边加个蓄水池,看看系统怎么节水。”小林掏出笔记本,把老吴的话记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水滴符号:“我再给系统加个‘节水统计’,农民伯伯能看见自己省了多少水,更有干劲。”
林舟看着他们凑在一起讨论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很满。从适老化项目里小王的成长,到现在老吴和小林的“老少搭档”,再到如今要建的实验室,“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是一群人把心放在实处,把技术落在需要的地方。就像老吴手里的旧徽章,小林手里的农民草图,李教授手里的规划图,每一样都带着“实”的温度,带着“传”的重量。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结束讨论。老吴把获奖证书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像抱着件稀世珍宝;小林帮老吴提着工具包,里面装着那本记满“土办法”的笔记本;李教授和林舟走在后面,聊着实验室的筹备细节,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路过大厅的展示墙时,老吴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墙上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介绍牌,对小林说:“你看,这里得加上‘感谢所有农民伯伯’,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系统。”小林点点头,掏出笔,在介绍牌的空白处认真地写了下来,字迹虽然稚嫩,却写得格外用力。
林舟看着那行字,又看了看老吴和小林的背影,突然明白——所谓科技奖的“传承味”,从来不是奖杯的金光,是老技术员手里的老茧,是年轻人笔下的代码,是农民地里的收成,是一代又一代人,把“为实”的初心,稳稳地传下去。就像那片绿油油的麦田,老的根扎在土里,新的芽迎着光,一起长向丰收的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