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塑料厂的“环保升级战”(1 / 2)

加入书签

    六月的午后,阳光把塑料厂的铁皮屋顶晒得发烫,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裹着刺鼻的油漆味,从敞开的窗户飘出去,在厂区外的柏油路上漫开。老厂长王建国蹲在车间门口,手里捏着个缺了口的搪瓷缸,里面的茶水已经凉透,茶叶沉在缸底,像他此刻沉到谷底的心。

    “王厂长,环保局的人来了。”年轻的学徒小周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张叠得整齐的通知单,脸色发白,“说……说咱们厂的油性漆排放不达标,半年内必须换成水性漆,不然就停产。”

    王建国的手猛地一颤,搪瓷缸“哐当”砸在水泥地上,茶水洒了一地,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留下一圈浅褐色的印子。他抢过小周手里的通知单,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皱,纸上“限期整改”四个红色大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眼睛发疼。“改造要花多少钱?”他的声音发哑,盯着通知单上的改造要求——不仅要换油漆,还要加装废气处理设备,车间的通风系统也得重新装。

    “我问过了,”小周的声音带着哭腔,“光水性漆的生产线和废气处理设备,就得 80万。而且改造期间得停半个月工,咱们手里还有三个大客户的订单,要是耽误了,违约金就得赔进去几十万。”

    王建国站起身,往车间里走。机器还在运转,工人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正往塑料外壳上喷油性漆——黄色的漆雾在车间里弥漫,落在机器上、地面上,连墙角的绿萝都蒙着一层灰,叶子蔫蔫的。他看着那些堆在角落的订单,上面印着客户的交货日期,最近的一个就在下个月。“这可怎么办啊……”他揉了揉发紧的太阳穴,脑子里一片混乱——80万对他们这个小厂来说,是半年的利润;停半个月工,订单肯定要黄,到时候不仅要赔钱,厂子可能都要倒闭。

    他想起林舟,想起几个月前成立的中小企业联盟——当时林舟说“咱们抱团才能扛事”,他还半信半疑,现在却只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拨通了林舟的电话。

    联盟开会的地方在老吴的五金厂会议室,不大的房间里挤了十几个人,都是周边小厂的老板。墙上挂着“中小企业互助联盟”的红色横幅,下面的长桌上摆着矿泉水和文件夹,气氛却格外沉重。

    “我看要不这样,”坐在角落的张老板搓着手,眼神躲闪,“咱们先从外面买现成的塑料外壳,贴上自己的牌子,等环保局的风头过了,再接着用油性漆。80万改造费,再加上停工损失,这可不是小数目,咱们小厂扛不住啊。”

    这话一出,立刻有人附和:“张老板说得对,应付完检查就行,环保这东西,不就是走个过场嘛。”“我厂里最近也紧张,要是凑钱改造,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王建国坐在一旁,脸色更沉了——他知道这些人说的是实情,可他也知道,油性漆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周边的居民已经投诉过好几次,再这么下去,就算躲过这次检查,迟早还是要出事。

    “不行。”林舟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众人的议论。他坐在长桌的主位,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手里拿着一份环保政策文件,眼神坚定,“环保不是应付检查,是长久生意。现在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咱们要是只想着躲,迟早会被市场淘汰。80万改造费,咱们联盟凑;停工期间的订单,其他工厂帮忙代工,总能扛过去。”

    他说着,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放在桌上:“我先出 20万,这是我厂里最近的周转资金,不够的大家再凑。”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看着桌上的银行卡,又看向林舟——他的厂子也不大,20万对他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老吴第一个站出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存折:“我出 15万,我厂里的设备能代工塑料外壳,王厂长的订单,我包一半。”

    “我出 10万。”“我出 8万。”“我厂里有闲置的通风管,能拆下来给王厂长的厂子用,不算钱。”

    一个个声音响起,原本犹豫的老板们,此刻都动了心。张老板挠了挠头,也拿出钱包:“我出 5万,虽然不多,也算份心意。我还认识几个卖水性漆的供应商,能帮着砍砍价。”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