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窦后逢弟 文帝服蛮(4 / 4)
件,文帝刘恒看了一遍后,当然感到欣慰,也即厚赏了陆贾,陆贾拜谢而退。好去做富家翁了。嗣是南方无事,寰海承平,两番使越的陆大夫,亦安然寿终,正是:
武力何如文教优,御夷有道在怀柔,
诏书一纸蛮王拜,伏地甘心五体投。
汉文帝刘恒在位之际,崇尚黄老之学,清静无为,休养生息。他对道家经典《老子》(即《道德经》)尤为推崇,经常研读,孜孜不倦,至夜不辍。然而老子的《道德经》文辞玄奥,深意难明,汉文帝虽然勤勉思考,仍有诸多困惑,遍寻当世学者,也未能获得令他完全满意的解答。
一日,朝中近臣向汉文帝禀报,说京城长安附近的河滨之上(一说河之洲),住着一位隐世老者,人称“河上公”。此老虽居草庐,却深通大道,尤其精研老子的《道德经》,对其微言大义了如指掌。
汉文帝刘恒闻之,心中甚喜,于是亲自移驾前往河滨寻访河上公,欲当面请教。汉文帝刘恒见到了河上公,见他须发皆白,气度不凡,便以帝王之尊,恭敬地向他请教《老子》文中的疑难之处。
起初,河上公端坐于草庐之中,神情淡然,对汉文帝刘恒所问,仅作简要回答,言语虽精妙,却似乎有所保留。汉文帝刘恒虽感叹其智慧深广,但是看见老者并未起身相迎,也未显特别的敬畏,心中不免略感不悦,觉得眼前这位隐者似乎有些倨傲。于是,汉文帝刘恒略带威严语气对他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生虽为域中大贤,然亦朕之子民,岂可对天子如此简慢乎?”此言意在提醒河上公要知道君臣之礼。
谁知河上公闻言,非但没有惶恐谢罪,反而朗声长笑。笑声未落,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只见河上公的身体竟冉冉上升,离地数丈,稳稳地悬坐于半空之中!他俯视着惊愕的汉文帝,从容言道:“陛下贵为天子,居于九重宫阙,富有四海,此为“上”。老朽不过草野间一介布衣,居于尘下,此为“下”。陛下自称“朕”,乃人中之贵;老朽自称“公”,乃道中之尊。陛下虽尊贵,焉能使“道”屈尊就卑呢?陛下若真为求道而来,而非以权势压人,老朽自当以道相授。”
汉文帝刘恒目睹此等神异之现象,又闻其话语中蕴含的至理,顿时恍然大悟,深知眼前这位老者乃是真正的得道高人,绝非世俗礼仪所能约束的。于是他立刻收起帝王之姿态,整肃衣冠,以弟子之礼,向着悬坐空中的河上公恭敬下跪礼拜,诚恳谢罪道:“朕德薄才疏,实在不足以继承先帝大业。幸而夙夜忧思,不敢懈怠。今日有幸得遇高人,只求先生怜悯,不吝赐教,开解《老子》文之玄奥,以助我治国安民。”
河上公看见文帝刘恒诚心悔悟,态度谦恭,这才缓缓降下身形,将凝聚其毕生心血的《老子章句》二卷亲手授予汉文帝。这部注解非同寻常,它第一次将《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并对经文逐章逐句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尤其着重阐述了其中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深刻道理。
河上公临走之前嘱咐汉文帝刘恒,让他务必让道德经的原文保存好,保持将来在汉朝的帝王的陵墓之中,因为千年以后有其他君王为了巩固君王之位,制造文字狱,令人篡改道德经的原文。
汉文帝刘恒得此宝书又听了河上公的建议,如获至珍,日夜研读,深得其精髓。他更加坚定地推行清净无为的治理方法。
没多久就是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年,岁朝方过,便有一位大员,病重身亡。欲知何人病逝,容至下章回再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