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五十二章 汉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6 / 7)

加入书签

舆前,长长的指挥棒点在了莫斯科、维也纳、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开口说道:“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列装,大明在万人这个规模上,是不可战胜的。”

    “不客气的说,如果能解决后勤问题,我大明部署两万军到乌拉尔山以西,可以一举击垮罗斯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军事单位的调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强边军的作战能力。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看着戚继光规划的京营、水师、九镇规划,摇头说道:“戚帅,你这个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问题是,再有安史之乱,该当如何?”

    “京营在,安禄山史思明加在一起,岂是京营对手?”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

    安禄山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还不是因为大唐长征健儿在西域不在关内,但凡是李隆基手里有一支可以野战的强军,安史之乱不会闹到那般地步。

    张居正听闻,继续说道:“所以,这一整套的军事体系,其实是以京营为核心而构建。”

    “然也。”戚继光点头说道。

    精简人事,同样的投入,更强的战力,看起来是裁军,其实是振武,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边军太强可能会造反的问题,但只要京营足够强横,边镇就不会藩镇化。

    这一整套军事体系构建,都是建立在京营强横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认同戚帅的强边之策。”张居正俯首说道。

    大明国祚两百年,京营起起落落了数次,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征战南北,强大过,解散过,重组过,但自武宗之后,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继光满是疑惑的看着张居正,他甚至没听明白张居正话里的逻辑。

    “朕听明白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觉得京营强横是一时的,一旦遇到了京营衰弱,边军强横,那大明就变成了晚唐。”

    “陛下圣明。”张居正再拜,皇帝陛下果然听懂了他在说什么。

    万历维新的京营是个奇迹,是陛下以十八年如一日辛苦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个奇迹,能否在陛下走后,延续下去,没人能知道,边方糜烂就糜烂吧,总归不会闹到藩镇割据的地步。

    “臣欠考虑了。”戚继光愕然,才赶忙俯首请罪,他有点想当然了,这也不怪他,谁让京营现在如日中天?

    大明边军糜烂这么多年,显然是刻意为之,而不是缺乏振武良策。

    “这个从长计议吧,先将边方有名无实的军兵转为民籍,让他们安心农桑为宜。”朱翊钧准许了奏疏的一部分。

    裁军是是一定要裁的,但是否将九边精简成戚继光说的营兵制,得从长计议。

    军屯卫所制度已经衰弱,从战争的主体退化到了兵源的地步,而戚继光提出的营兵制,是最好的取代办法。

    戚继光这套营兵制是总结,其实从嘉靖虏变之后,营兵制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是以客兵、私兵、家丁兵的方式出现,比如李成梁的三千家丁,比辽东七万军还能打;比如大同总兵马芳就有两个标营,全是骑兵万人队。

    但真的走出那一步,对于朝廷而言,是个艰难的选择。

    要保持京营的绝对忠诚绝非易事,一旦皇帝觉得京营有了威胁,就会联合文臣压制武勋,慢慢削减京营的实力,边军一样糜烂也就罢了,京营弱边军强横,干弱枝强,自立山头,结果就是藩镇化。

    这一点,在明朝晚期,尤其是在辽东藩镇化后的关宁铁骑,表现格外突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