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 / 7)
,就是传教。
建立在各大总督府的教堂、公学堂,遍布在殖民地的传教士,都是思想殖民的重要手段,对于这一点,大明从最开始就严防死守。
任何夷人在大明范围内,禁止任何传教行为并不是万历维新的新规矩,也是祖宗成法。
传教的思想殖民,比大明的王化,要快得多,这一点,高启愚也注意到了,所以他对大光明教的态度,非常重视,比如在南洋,朝廷从来不禁止大光明教的传播。
依托于大明智慧成立的大光明教,在大明腹地传播被禁止,因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歧义化。
三个人传话就会传错,更遑论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手的信息,早已经面目全非了。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是一件假的事,传的时间久了,传的人多了,信的人就会越多。
最典型的就是方孝孺诛十族的故事。
方孝孺被诛十族故事流变,礼部做了汇总,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传闻,就是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写的《野记》,而后这本野记被收录到了宁海县志方孝孺传之中。
同一时间,福建士子宋端仪在《立斋闲录》中罗列了873个人的名字,说是方孝孺被杀时,一并被杀的十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南京城里突然有了块血迹石,说是沾满了方孝孺的血。
这个故事很快就从方孝孺这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变成了建文旧臣,铁铉、景清、齐泰、黄子澄等等。
谎言变成了广为流传的故事,而后从故事变成了真实。
大明严厉禁止传教,就是要防范被思想殖民,真的要说底层互助、乡野秩序的重要构成,大明有一大堆这类的教派,白莲教、摩尼教等等。
白莲教主张的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等平均、互相助、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比神爱世人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更让人心驰神往?
葡萄牙使者保利诺被抓捕了,他要被关足足十天,严格来说,是在参加使者酒会中发表了诱导性的言论,最终朝廷也没有打算真的拿他怎样,关十天就够了,算是行政拘留了。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本拉丁文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这是尼德兰特使浩特曼口述,而后由人代笔写的,主要就是浩特曼海上冒险的故事。
浩特曼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那作为创始人,别的不会,一定会要讲故事。
显然机智勇敢、坚韧不拔、武力强悍的形象,有利于浩特曼拉到更多的投资,人活着就那点事儿,名与利,有了名气就有了利益。
这本书在泰西广为流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冒险家浩特曼的名头,以至于浩特曼可以很轻易的在阿姆斯特丹银行家手里借到足够的钱、招募到更多更优秀的水手、聘请到更加专业的引航员,从遥远东方带来的货物,更加容易销售一空。
浩特曼只需要放出消息,要售卖遥远东方的精美货物,人们就会蜂拥而至,挥舞着手中的钱袋子,争先恐后的抢购那些商品。
浩特曼这本书里在后半部分,描绘了一个烦恼,那就是阿姆斯特丹的保险公司,在万历十九年前后,停止了对海员个人保险业务,因为骗保的实在是太多了。
远赴遥远东方的风险大、危险多,远不如拉着一船买足了海员个人保险的新船员,出海转一圈,杀掉一些人,以遭遇了风暴为由不得不返航,而后骗保。
总是有些年轻人,被这些远洋冒险志怪故事所吸引,毅然决然的上船,却踏上了一条永远没有归途的死亡之路。
浩特曼在书中痛苦的表示,这是不对的,以前不这样的,没有任何一个船长,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