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隋太子坚(1 / 6)

加入书签

    当中原飘落的雪逐渐消融时,

    未曾有过明确冬季的新夏之地,却仍在璀璨的阳光下,感受着仿佛冬日的寒冷。

    从东方迁移而来的、由匈奴人建立的杞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为了一个北至河中,南至信度的庞大国家。

    周时弱小,春秋时便覆灭了社稷,大多情况下只出没于诸子文章中的杞国,在千百年后迎来了莫名其妙的复兴,并继中原的夏朝之后,创造了属于大禹后裔的,新的辉煌。

    这让杞国人为之自豪不已,认为几十年前跟随太祖王智前来西方,实在是一个充满光明的选择。

    但隋国对此却持有反对意见。

    承平太久的新夏人因为杞国的事情,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一些隋国的有识之士在隋杞签订合约,每年都要供给其岁币后,便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割地让城,即使拥有天下之土,又能割让多久呢?”

    “赔钱偿物,即使拥有天下之财,又能赔偿多久呢?”

    “杞国步步紧逼,若我隋国仍以往昔安然姿态处之,只怕月氏人的灾祸,又要在新夏重演了!”

    而对于这样的言论,

    很快有另外的声音发出,以示反驳:

    “说什么大月氏的灾祸重现?”

    “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杞国呢!”

    月氏,是不通文化的蛮夷,不知晓礼仪的混账。

    但杞国,却是夏后氏的血脉,是汉皇的外甥。

    月氏人在阳关之外的土地上,只知道放牧牛马,前朝末年来到新夏,也只知道劫掠财富和人口。

    可杞国才不这样!

    杞人在水土充盈的大宛故地耕种,在信度河的左岸开垦农田,用诸夏的法度和礼仪治理百姓,这让他们的根基牢固的扎在土地之下,比起犹如浮萍一般,会随着风动水流而聚散的月氏人,更值得警惕和畏惧!

    这两种声音合流,更让隋国的学者勇士们感到忧虑不已。

    他们渴望着国家从怠惰中振作起来,恢复往日的荣光,避免亡国的危险。

    学者们在乡间村社,那公告政令、评议朝政的栏板下大声的说着:

    “不论前朝如今,我等都是当年先祖赵朝,从中原带来,播种到新夏的种子。”

    “这里的农田是我们、还有祖先们开垦出来的;这里的牛羊马匹,也是我们和祖先一同驯养繁衍的。”

    “兴修水利时被太阳暴晒过的皮肤还没有恢复过去的白皙,怎么就能看着沾染血汗的成果,被从草原来的家伙窃取呢!”

    哪怕杞国还在跟他们争夺“谁才是真正的‘夏’”,

    哪怕杞国的确算得上诸夏的一份子,

    可中原和草原养出来的种子,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但对于这些宣扬和主张,

    朝堂上的君臣并没有做出回应。

    皇帝仍旧在皇宫里隐居,

    臣子则是在短暂的惶恐、奋斗后,又恢复了先前的“休息”状态。

    反正信度河和恒河中间,还夹杂一片沙漠戈壁,杞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