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狄更斯的惊诧与圣诞快乐(7.5k)(5 / 6)
商店的橱窗,可由于种种巧合和苏比的神情,最终:
“警察心里不肯承认苏比是案犯,甚至不想从他这儿找到线索。一个砸破橱窗的人不会留在现场同法律的爪牙谈判,他一定早就逃之夭夭了.”
接下来苏比又想法设法地犯了许多罪,可出于伦敦司法的诸多不合理之处以及浓雾、环境等种种因素,苏比竟然可笑地避开了一切进监狱的机会。
看到这里的时候,狄更斯在感到哭笑不得和荒谬的同时,也认为文中的苏比似乎已经完全自暴自弃,并且踩在法律的边缘上一直挑衅。
除此之外,他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篇文章的风格:绝望的幽默感。
他在思考和欣赏这种似乎从未见过的风格的同时,也是继续看了下去。
当苏比最终来到一个弹奏着赞美诗的教堂时,他走着走着,他的心情突然就发生了某种奇妙的变化:
“风琴师演奏的赞美诗将苏比牢牢地贴在铁栏杆上,因为从前当他的生活里尽是母爱、玫瑰、友谊、雄心、纯洁的思想和洁净的服装时,他就熟悉了赞美诗的曲调。
苏比这当儿的敏感的心情同老教堂的影响连在一起,使他的心灵突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他怀着突如其来的恐惧回忆起他摔进去的泥淖,不光彩的日子,卑劣的欲望,幻灭的希望,受损的才能和卑鄙的动机——就是这一切构成了他的生活。
也就在这一刻他的内心对这种新的感受起了激烈的反应。一股强烈的冲动迫不及待地要推动他同厄运斗争。他要将自己拔出泥淖时间还来得及,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建立往日的雄心,哪怕死也不是这样死去,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光荣的形式.”
嗯?
仁慈的上帝启示了他?
仁慈的上帝唤醒了他那颗饱受伤害但仍然坚韧的心灵吗?!
可这样的伦敦,他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摆脱他目前的处境?
毕竟就像文中写的那样,伦敦是彻底将穷人打进了泥沼,而不是真的会给穷人重头再来的机会。
正当狄更斯既欣慰、感动,同时又开始为苏比的未来感到忧虑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就看向了后面的内容: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搁上他的臂膀。他立即转过脸,看见一名警察的阔脸盘。
“你在这儿干吗?”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就跟我走。”警察说。
“关进监狱。”第二天早晨警察厅的长官说。”
而在最后的最后,苏比心想:
“幸亏不是济贫院!”
看到这里的狄更斯:“.”
看到这里的狄更斯:“???”
啊?
狄更斯简直如同石化了一般呆站在了原地。
这样的转折.这样的转折!
尽管从逻辑上来说算是在意料之中,可怎么能这样写呢!
太难以形容了
而且为什么一个俄国的作家对于英国的现实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
为何他又能对英国进行如此刻薄和尖锐的讽刺?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简直都快让伦敦成为一个笑话了!
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