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皇帝再召见(2 / 2)
p>“讲武堂当设‘院长’一人,总领全局。此人,必须是德高望重、战功卓着的军中宿将,方能镇得住场面,服得了人心。”
“院长之下,设‘祭酒’、‘司业’等职,分管教务、考核、后勤等事宜。教官,则从全军之中选拔!无论是战功赫赫的将军,还是精通某一领域(如弓弩、器械、阵法)的老卒,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聘为教官,授予相应职级,享受相应俸禄!”
“选址,臣以为京畿玄武卫大营内最佳。”陈锋条理清晰,“其一,武安侯全力支持,有现成营房、校场、库房可用,省却营建之费;其二,玄武卫乃陛下亲军,精锐老兵可为学员磨刀石,亦可从中选拔教官;其三,‘讲武堂’之名,取‘讲习武事’之意,非‘学府’之名,不妨暂以‘玄武卫军官轮训所’为名,对外宣称轮训玄武卫内部军官,讲习武事。此名低调务实,可稍减文官抵触,待初见成效,再正‘讲武堂’之名不迟。”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以退为进,可行。生员从何而来?如何选拔?”
“生员来源,可分三类。”陈锋伸出三根手指,“第一类,从京畿各卫所,尤其玄武卫中,选拔有潜力、立有微功的低级军官如队正、什长,以及表现优异的普通士卒;第二类,面向全国良家子,由兵部行文地方卫所举荐,或自荐,经严格考核——体能、基础识字算学、品性——合格者方能入学,寒门子弟优先!”
“第三类,为堵悠悠之口,可允许少量勋贵子弟自愿报名,但必须通过同等考核,绝无例外!关键一点:设立‘入学考’,宁缺毋滥,唯才是取!””
“学制几何?教些什么?”萧景贞追问。
“学制定为三年。”陈锋回答,“课程亦分三类。基础之学:识字算学——看不懂军令、算不清粮秣,如何为将?地理绘图——不识山川地势,如何排兵布阵?军律军规——不知法度,何以治军?”
“军事之学:当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法理论,更要有算学、地理、测绘、天文、历法等实用知识,结合沙盘推演;排兵布阵、骑射技击、器械运用、斥候侦察、营寨构筑、战地急救,皆需精熟。”
“实践之学:第二年始,参与军营日常操练、巡逻;第三年,分派至边军或剿匪部队轮值实习,参与实际任务,如小规模剿匪、巡边,务必见血!”
“至于师资,”陈锋看向皇帝,“当聘请经验丰富、战功卓着的老将、校尉。如武安侯、镇北侯此等国之柱石,可挂名总教习或定期授课,以壮声威。然日常教学,须由真正优秀、有带兵经验的中层军官担任。兵部若有通晓实战的官员,亦可兼职授课。”
萧景贞听得是心驰神往,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自己手中诞生。他忍不住追问道:“那……考核与毕业,又当如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