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皇帝再召见(1 / 2)

加入书签

金銮殿外,汉白玉的台阶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陈锋正准备与秦元父子一同离开,还没等他开口推辞秦元那句“今日高兴,定要再喝三百杯”的热情邀请,一名小太监便迈着碎步,一路小跑着赶了过来。

“陈校尉!陈校尉留步!”小太监尖着嗓子在后面喊着,“陛下有旨,宣您即刻前往御书房觐见!”

此言一出,周围尚未散去的官员们纷纷侧目,看向陈锋的眼神中,又多了几分惊疑和嫉妒。

刚下朝便被单独召见,这份恩宠,在大乾朝堂之上,可是独一份儿的!

秦元眼神微凝,与秦云对视一眼。

他上前一步,低声对陈锋道:“陛下相召,必有要事。万事谨慎,据实以告即可。”

秦云也点了点头,拍了拍陈锋的肩膀:“陈兄弟,放宽心。陛下乃是明君,自有圣断。”

陈锋心中也是疑窦丛生,但圣命难违,只得对着秦元父子拱了拱手,跟着那小太监,再次向着那座象征着权力中枢的御书房走去。

……

御书房内,檀香依旧,气氛却与初次觐见时截然不同。

没有了初见时的试探与威压,多了一丝沉凝与郑重。

皇帝萧景贞已褪下繁复的朝服,只着一件玄色常服,正倚在御案后,手中捧着一卷打开的奏章,看得极为专注。

陈锋依礼跪拜:“臣陈锋,参见陛下。”

萧景贞并未立刻让他起身,只是将手中的奏章缓缓放在御案上,发出轻微的一声响。他抬起头,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光,落在陈锋身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陈锋,你可知,这封奏章,是谁人所上?”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

“臣不知。”陈锋垂首,心中已隐隐猜到。

“是武安侯,秦元。”萧景贞的手指在奏章封面上轻轻敲击,“他主动给朕上奏章。不是为了请罪,不是为了辩解,更不是为了求官,而是为了……举荐一个强军之策,举荐一个人。”

“陈锋,武安侯这份奏章,是朕十一年来,第一次收到他主动递上来的折子。十一年了……自幽州……唉。”

皇帝停顿了一下,目光复杂地看向陈锋,那眼神仿佛穿透了时空,想从他脸上找到某个人的影子。

陈锋的心猛地一跳。那份奏章的内容,他已猜出七八分。

“起来吧。”萧景贞示意陈锋起身,将那封奏章推到他面前,“你看看吧。”

陈锋接过奏章,展开,映入眼帘的是秦元那力透纸背、锋芒毕露的字迹。奏章的核心,正是“讲武堂”之策!秦元详尽阐述了其必要性与紧迫性,痛陈军中将门腐朽、寒门无路的积弊,言辞恳切,情真意切,最后更是以武安侯府满门忠烈的名义起誓,愿为“讲武堂”之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锋看完,心中也是一阵激荡。他没想到,秦元竟有如此魄力,敢于将这个足以触动整个大乾勋贵集团利益的构想,直接捅到皇帝面前!

“奏章所言‘讲武堂’之策,干系重大,然具体如何施行,秦爱卿语焉不详。”萧景贞收敛了感慨,目光锐利起来,“朕召你来,就是要你给朕拆解清楚,此策究竟如何运作?何以能成我大乾强军固国之根本?从头道来,不必拘束。”

“臣遵旨。”陈锋深吸一口气,开始将自己那套融合了后世军校理念的构想,娓娓道来。

“陛下,讲武堂,非军中一营一卫,亦非兵部一下属司衙。它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直接对陛下您负责的军事教育机构!其地位,当与国子监、太学等同,甚至……更高!”

萧景贞眉头一挑:“哦?地位与国子监等同?甚至更高?此话怎讲?”

陈锋朗声道:“国子监、太学,为国储才,培养的是治国安邦之文臣。而讲武堂,为国铸剑,培养的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之武将!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甚至在如今内忧外患之际,武备之重,更甚于文治!故而,其地位,绝不能低于国子监!”

萧景贞沉吟道:“直接对朕负责?绕开兵部?这……阻力恐怕不小啊。”

陈锋对曰:“正因阻力巨大,才需陛下天威坐镇!讲武堂之建立,本就是一场变革,一场与旧有门阀制度、勋贵特权的博弈!若将其置于兵部之下,不出三月,必被那些盘根节错的势力渗透、架空,最终沦为权贵子弟镀金之所,与初衷背道而驰!唯有陛下亲领,方能排除干扰,确保其独立与公正!”

“陛下,‘讲武堂’之核心理念,在于‘打破门阀垄断,唯才是举’,建立一套专业化、系统化的军官培养与晋升体系,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战力。”

“具体而言,其意在解决三大痛点:其一,现有军官多靠世袭、举荐、买官,良莠不齐,无系统培训,纸上谈兵者众;其二,承平日久,军功难立,将士无上升之望,士气自然低迷;其三,寒门子弟纵有将才,亦无门路报国,军中血脉日渐僵化。”

萧景贞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