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o章 老儒生(2 / 3)

加入书签

p>

“对!

就是那座很灵的八丈佛!”

沈墨语气变得有些复杂,“听说大概十几年前,那尊古佛突然夜间大放光明,梵唱阵阵,持续了数夜之久!

引得四方震动,都说那是佛陀显圣,西天净土即将降临。

如今那里已是香火鼎盛之地,富商捐钱,围绕着古佛修建起了连绵的庙宇群,金碧辉煌,号称‘金光寺’,规模堪比州府大庙!

每日前去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许愿还愿,灵验无比!”

正阳闻言,脑海中浮现出当年所见:荒草凄凄,古佛残破,唯有那慈悲的眼神俯瞰世间。

如今竟是这般光景了?是佛门刻意营造,还是那古佛真有灵异?

“家母三年前已于睡梦中仙逝,我守孝三年,如今也算尽了人子之责。”

沈墨语气低沉下去,随即又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渴望,“正阳兄,我看你风采更胜往昔,定然是修为大进,在外经历了不凡之事。

这东林镇,如今已是佛光笼罩,圣贤之道日渐衰微,我留在此地,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眼见心中理想日渐湮灭,却无能为力…不知…不知你此次归来,欲往何处?可否…容沈墨追随左右?哪怕只是沿途做些杂事,也好过在此地麻木度日,眼睁睁看着…看着这世间变得陌生。”

他眼中有着读书人的坚持,也有着对现实的失望。

正阳看着这位在时代洪流中倍感无力却仍想坚守的儒士,心中敬意更生,沉吟道:“我欲往南域一行,寻一位故人,亦需印证自身之道。

前路凶险,莫测吉凶。”

沈墨闻言,眼中却亮起一抹豁达的光彩:“南域?可是那百万里蛮荒、妖族纵横之地?好!

甚好!

老夫皓穷经,困守一隅,自以为知天下事,实则不过井底之蛙。

圣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若能随先生同行,亲眼见见这真实天地,即便道阻且长,甚至埋骨他乡,也好过在此地看着圣贤之道日渐凋零,郁郁而终!

若蒙先生不弃,老夫愿执鞭随镫,一路或可为先生记录见闻,打理琐事!”

他的话语带着一股儒生的执拗。

龙浩然窜上正阳肩头,嘀咕道:“嘿,这老书生有点意思!

看着弱不禁风,骨头倒硬!”

正阳看着沈墨,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道”

的坚持。

他微微颔:“路上艰辛,先生需有准备。”

沈墨大喜,深深一揖:“固所愿也,不敢言艰!”

离开东林镇,正阳依旧青衫磊落,气息内敛如深潭静水。

龙浩然缩小了身躯,如一个墨玉手镯缠在他腕间,一双竖瞳却不安分地四处打量。

新加入的沈墨,换上了一身便于远行的粗布儒衫,背着一个装满了书籍的藤箱,虽已年过半百,鬓角染霜,眼神却比在东林镇时明亮了许多,仿佛重新找到了方向。

一路上,龙浩然闲极无聊,又开始碎嘴。

它用小尾巴尖戳了戳沈墨背着的厚厚书箱,怪笑道:“喂,老沈头,你说你都快知天命之年了吧?瞧瞧你这身子骨,风吹就倒的样子,修为嘛…啧啧,还在先天境门槛外边打转吧?跟我们跑去南域那蛮荒之地,就不怕一把老骨头散在路上?到时候是去寻人呢,还是得让我们俩给你寻个风水宝地啊?哈哈!”

它本以为沈墨会窘迫或恼怒,不料沈墨只是微微一笑,步伐稳健,目光平和地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悠然道:

“浩然兄所言不差,沈某确已年逾知命,修为浅薄,于仙途而言,可谓萤火比于皓月,粟米较之太仓,微不足道。”

他语气坦然,毫无自卑之意,反而带着一种豁达。

“然,我儒家所求,非仅是肉身之不朽,力量之强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求者,乃‘道’也。

此‘道’,是仁者爱人之心,是义之所当为之责,是礼序乾坤之则,是智辨是非之明,是信守诺言之诚。”

“修为境界,固然可护道、弘道,然并非道之本身。

即便是一介凡人,手无缚鸡之力,若能秉心中正,行事仁义,亦可光照乡里,传承文明之火种,此亦是‘得道’。

反之,若空有移山倒海之能,却无慈悲仁爱之心,甚至以力乱法,恃强凌弱,那与山间猛兽、域外天魔何异?其力愈大,其害愈深,非但无益于道,反成道之贼也。”

沈墨的声音不疾不徐,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如同山间溪流,润物无声。

“沈某不才,不敢妄言已‘闻道’,但愿毕生求索之。

此行南域,纵有万般艰险,亦是求道路上之风景。

能随正阳兄见证天地之广阔,世事之变迁,若途中能以一得之愚,记录见闻,明辨是非,乃至以身践行些许儒家微末之义,则生死何憾?埋骨何妨?岂不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重’与‘远’,岂因年岁长幼、修为高低而可轻弃?”

他转头看向腕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