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伊春市《友好区》(2 / 8)

加入书签

钱款”而得名。当时,该据点驻有日军7人、伪军100余人,配备机枪、步枪等武器,是日军控制小兴安岭林区、掠夺木材资源的重要关卡,也是对抗联活动的重大威胁。为摧毁这一据点,抗联六军政委李兆麟(后成为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率队深入林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避开日军岗哨,在夜色中发动突袭。战斗中,抗联战士凭借灵活的战术与顽强的意志,迅速突破伪军防线,击毙日军7人,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100余支、子弹数万发,以及粮食、布匹等大量物资。这场战斗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伪在小兴安岭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志,为后续抗联在林区的游击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老钱柜战斗遗址”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内保留着当年战斗的战壕、掩体等遗迹,还建有简易的纪念馆,陈列着战斗文物、历史照片与文字资料。每年,都有大量党员干部、学生、游客来到这里,聆听抗联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抗联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友好区的城市血脉,成为激励当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民族风情: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长期在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林区从事狩猎生产,友好区曾是鄂伦春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山林智慧与生态理念。

鄂伦春族的传统居所“撮罗子”,是适应林区游牧生活的智慧结晶。这种建筑以数十根落叶松杆为骨架,呈圆锥形,顶端留一缺口用于通风排烟,四周覆盖桦树皮或兽皮,搭建简单、拆卸方便,既能抵御寒冷,又便于随狩猎路线迁移。如今,在友好区的鄂伦春风情度假村等地,仍能看到复原的撮罗子,游客可以走进其中,感受鄂伦春族传统的居住环境。

在生产生活方面,鄂伦春族擅长狩猎、捕鱼与桦皮手工艺。他们的狩猎工具以弓箭、火枪为主,狩猎时注重“适度索取”,不捕杀幼兽、孕兽,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捕鱼则多采用渔网、鱼叉等工具,在河流、湖泊中获取食材。桦皮手工艺是鄂伦春族文化的瑰宝,他们利用小兴安岭丰富的桦树资源,将桦树皮加工成桦皮船、桦皮盒、桦皮篓等生活用品,这些器物不仅轻便耐用,还会用刀具雕刻出鹿、熊、鱼等动物图案,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友好区的民俗展览馆中,陈列着许多精美的桦皮手工艺品,展示着鄂伦春族独特的审美与技艺。

此外,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也极具特色。传统服饰以兽皮为原料,制作成皮衣、皮帽、皮靴,既保暖又耐磨,女性服饰还会装饰贝壳、铜铃等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音乐多以口弦琴、桦皮哨为乐器,旋律悠扬,反映出山林生活的宁静与辽阔;舞蹈则以“狩猎舞”“篝火舞”为主,动作模仿鹿跑、熊扑等狩猎场景,充满力量感与节奏感。如今,友好区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篝火晚会等活动,让鄂伦春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符号。

3.林区文化:林业工人的奋斗与坚守

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友好区形成了独特的林区文化,这种文化以“勤劳、朴实、豪爽、奉献”为核心,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林业工人的“号子”是林区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伐木、集材、运材等劳动过程中,工人们会喊起号子,统一节奏、鼓舞士气。“伐木号子”粗犷有力,“集材号子”节奏感强,“运材号子”则充满协作精神,这些号子没有固定的歌词,多是根据劳动场景即兴创作,语言朴实直白,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如今,虽然大规模伐木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号子仍被收录进当地的文化档案,成为记录林区发展的“活化石”。

在生活习俗方面,林区人有着独特的“待客之道”。无论是否相识,只要走进林区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端上热茶、拿出干粮,若是赶上饭点,还会用“铁锅炖菜”“山野菜”等特色美食招待客人。这种豪爽好客的性格,源于林区生活的艰苦——在过去,工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才能完成繁重的劳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团结互助、热情待人的传统。此外,林区的“板夹泥房”“木刻楞房”等传统民居,以及“冻梨”“冻柿子”“粘豆包”等特色饮食,也都是林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林业工人的生活记忆。

三、乡镇概况:上甘岭镇——生态与人文的融合之地

友好区下辖1个镇——上甘岭镇,这个以“上甘岭”命名的城镇,既有与着名战役相关的红色底蕴,也有依托森林资源发展起来的生态优势,是友好区最具代表性的乡镇区域。

上甘岭镇位于友好区东北部,距伊春市区约30公里,东与五营区接壤,西与友好街道相连,南与乌马河区毗邻,北与红星区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伊春市东部各区的重要节点。镇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中部为小兴安岭支脉的分水岭,北坡水系汇入库尔滨河水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