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伊春市《友好区》(1 / 8)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广袤版图上,小兴安岭中段南麓孕育着一片集林海奇观、红色记忆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土地——伊春市友好区。作为伊春市“一主五副”城市格局中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这里既有原始森林的苍茫壮阔,也有抗联历史的厚重深沉,更有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活灵动。其行政区划面积达2999.5平方公里,施业区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3.65%,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温度,是东北林区中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的独特区域。
一、历史沿革:从林区开发到生态转型的时光轨迹
友好区的发展脉络,始终与小兴安岭的森林开发史、东北的革命史以及国家的生态战略紧密相连。从无人问津的原始林区,到热火朝天的森工基地,再到如今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转型,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1.早期开发:从狩猎之地到森工起点(清代-1950年代)
清代时期,友好区所在的小兴安岭区域属黑龙江将军辖区,这里是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狩猎场。彼时的山林中,鄂伦春人骑着马、挎着枪,追逐着獐狍野鹿,以撮罗子为家,以狩猎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与森林共生的智慧,成为这片土地最早的人文注脚。由于地处偏远、气候寒冷,这里长期地广人稀,未形成固定行政建制,仅作为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
20世纪初,随着东北林业资源开发提上日程,零星的伐木活动开始在小兴安岭出现,但规模有限。直到1951年,国家为响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正式在友好河畔设立森林工业开发点,拉开了友好区系统性开发的序幕。1953年,是友好区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正式成立友好森工局(后改称友好林业局),恰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三周年,为纪念两国友谊,“友好”之名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同年,在汤旺河两岸,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上甘岭森工分局(后改为上甘岭林业局)也宣告成立,两个森工基地的建立,为后续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政企融合:从林区建设到行政成型(1957-2010年代)
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友好林业局划归伊春市管辖,同年,伊春市友好区正式设立,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区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办公,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既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也负责森林资源的开发与管护,在计划经济时代,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林业生产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1964年,双子河区与友好区合并,辖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资源整合能力显着提升;1969年,伊春改为地区,友好区随之改称友好特区,1970年又恢复区建制,行政区划的数次调整,反映出区域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与管理效能的不断优化。
在这一阶段,友好区成为东北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大量林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住进“板夹泥”房,拿起油锯与斧头,在林海中开辟道路、采伐木材。木材加工厂、机械厂、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一座以林业生产为核心的林区城镇逐渐成型。但随着时间推移,过度采伐导致的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逐渐显现。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友好区响应政策号召,开始逐步缩减木材采伐量,从“伐木为主”向“护林优先”转变;2011年,伊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友好区彻底告别了以木材生产为支柱的发展模式,转而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3.区划调整:从整合发展到全面转型(2019年至今)
2019年,伊春市启动行政区划重大调整,原上甘岭区整体并入友好区,形成了如今的友好区行政版图。这次调整不仅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更将原上甘岭区的生态资源、红色文化与友好区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友好区依托“中国天然氧吧”“中国蓝莓之乡”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康养产业,逐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从“林区”到“景区”、从“资源依赖”到“生态驱动”的华丽转身。
二、文化脉络:红色基因与民族风情的交织共生
友好区的文化,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集合体——既有东北抗联留下的红色记忆,也有鄂伦春族传承的民族文化,还有林区工人创造的工业文明,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友好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1.红色记忆:抗联精神在林海中的传承
20世纪30年代,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友好区所在的小兴安岭林区,是抗联活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其中,1936年3月19日发生的“老钱柜战斗”,成为东北抗联史上的经典战例,也为友好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老钱柜”原是日伪时期控制的森林警察据点,位于今友好区境内,因负责管理周边林区的“伐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