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刘卫东的最后一课(2 / 3)

加入书签

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给钱老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误解。”

“我没想到……钱老的反应会如此……激烈。”

刘卫东的声音里,适时地加入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哽咽和懊悔。

“如果……如果我能更耐心一点,方法更稳妥一点,也许……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这一切,都是我的工作失误造成的。我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处理。”

说完,刘卫东低下了头,肩膀微微耸动,仿佛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自责。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刘卫东这番“自我检讨”惊呆了。

他将钱汉忠的死因,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沟通方式不当”、“忽略了心理感受”造成的“误解”和“压力”。

并将所有责任,一肩扛了下来!

这看似是在认错,是在承担责任。

但郑仪的心,却瞬间沉了下去,一个大胆的猜想从他的脑海中浮现。

他太了解刘卫东了。

这个老狐狸,绝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出于什么“党性”或“责任感”去主动背锅。

他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

这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甚至……钱汉忠的自杀,都可能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那天在省委党校梅园的谈话,再次清晰地浮现在郑仪眼前。

刘卫东提到钱汉忠时,那刻骨的恨意。

以及他最后那句带着诡异得意的话,

“总不能白白便宜了你这个年轻人吧?”

当时郑仪以为,刘卫东指的是用副书记的位置换他外甥的晋升和将钱汉忠“请”出明州。

但现在看来……

刘卫东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他要的是彻底的报复!

他要钱汉忠身败名裂!

要钱汉忠死!

而且,他要让钱汉忠的死,成为一柄悬在明州上空、让所有人都不得安宁的利剑!

他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表面上是引火烧身。

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将自己彻底摘出来,并将所有后续的麻烦和质疑,全部引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他刘卫东“工作失误”造成的悲剧。

因为他承担了“主要责任”,那么其他人,尤其是郑仪,就可以暂时从舆论的漩涡中心解脱出来。

省里的调查重点,也会放在他刘卫东“工作方法不当”上,而不会去深挖钱汉忠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不会去触碰更深层次、更敏感的旧账。

这等于是在替整个事件“定性”,也是在替郑仪……挡刀?

不!

没那么简单!

郑仪的心中警铃大作。

刘卫东这看似“自我牺牲”的举动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算计。

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因“关心老同志心切”而“方法失当”的悲剧人物。

这不仅能博取一定的同情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彻底摆脱明州这个是非之地!

他现在主动“认错”,承担“责任”,省里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很可能顺水推舟,给他一个象征性的处分,然后将他调离明州,去一个闲职部门养老。

这正是刘卫东想要的。

他不仅完成了对钱汉忠的终极报复,还借此机会金蝉脱壳,安全脱身!

而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这个钱汉忠用生命制造的巨大漩涡,则需要郑仪……或者说,需要明州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去慢慢消化,去承受其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

这……就是刘卫东所说的“不会白白便宜了你”!

这……就是他给郑仪上的“最后一课”!

用钱汉忠的命,作为学费!

郑仪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看着坐在那里、低着头、仿佛承受着无尽痛苦的刘卫东,第一次对这个看似温和无害的老人,产生了一种近乎惊悚的忌惮。

好深的算计!好狠的心肠!

自己……竟然从头到尾,都成了他复仇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刘卫东的表态,果然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省委工作组在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走访后,综合各方情况,最终采纳了刘卫东的“自我检讨”,将事件初步定性为:

“由于相关负责同志在推动老干部异地疗养工作中,沟通方式简单生硬,未能充分考虑老同志的心理感受和实际困难,工作方法不当,引发了老同志的误解和巨大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了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

报告措辞严谨,但也明确指出了“工作方法不当”是主要诱因。

随后,省委很快做出处理决定:

“刘卫东同志,作为分管领导,负有主要责任。决定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免去明州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

这个“另有任用”,在几天后揭晓。

调任省政协某专门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正厅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