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我应该是中奖了(2 / 6)
宫殿里看,他后来击退了所有挑战者,包括那个极具威力的‘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最终被《数学年刊》这座最高的数学殿堂正式加冕。”
他停顿了一下,指尖轻轻划过档案上记载的几处质疑,Perrin、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名字赫然在目:
“但物理学的桂冠,评判标准不仅仅在数学的优雅与自洽。”
“安德森说的是我们的困境所在。”
另一位较年轻的女性评审员,莉娜·艾瑞克森博士,她的目光清澈而锐利:
“诺贝尔奖的判据是清晰的:它要求理论不仅洞悉宇宙秩序,更要被物质世界本身——通过判决性的实验证据——所‘审判’。”
她拿起咖啡杯,像在组织语言的重量:
“想想爱德华·威滕,弦理论何其宏大,它试图编织万物之理,在数学上展现惊人统一性的可能,但它面对现实宇宙的观测和实验藩篱,至今未能跨越,它的荣耀勋章仍无法印上诺贝尔的名字,不是因为它不够伟大,而是因为实验的尺度尚未能触及它预言的疆域。”
是的,“理论的迷雾”——这不仅仅是洛珞面临的困境。
回顾科学史的长河,璀璨而未能被诺奖及时捕捉的星辰绝非孤例。
大把的物理学家同样受困于“实验藩篱”的伟大构想:
爱德华·威滕与弦理论自1960年代末开始萌芽,在威滕等人的推动下,弦理论在1980-90年代成为试图统一自然界所有基本力最热门的候选者。
它将基本粒子描绘成超微观尺度上振动的“弦”,其数学结构复杂精妙,具有令人惊叹的和谐性与统一潜力。
然而,弦理论预言的“弦”的尺度以及需要额外维度的存在,远超当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任何实验设备的探测极限。
就像洛珞曾对刘艺菲指出的那样,弦理论因其深刻的洞见深刻影响了理论物理的发展,却因缺乏“爱因斯坦式的判决实验”,成为诺贝尔奖殿堂门外的徘徊者,甚至在他能看到的有生之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何止弦理论?”
之前沉默的另一位委员,维克多·伦德奎斯特,嗓音有些沙哑,带着沉重的追忆感:
“还有布鲁诺·庞蒂科夫在1957年首次提出了中微子振荡这一革命性猜想:中微子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可以在三种类型间相互转化,只不过……”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完,只是深深的遗憾在他的叹息中弥漫开来。
诸如此类的情况实在太多,阿兰·古斯在1981年提出的宇宙暴胀模型,旨在解决标准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的视界、平坦度等疑难。
该理论认为宇宙在诞生后的极短瞬间经历了指数级的超高速膨胀,也极其成功地解释了许多观测现象。
然而,其核心预言的原始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虽然WMAP卫星的数据已经提供了许多支持暴胀的有力证据,但要直接探测到暴胀产生的原初引力波信号作为“最终审判”,迄今仍未能实现决定性的直接验证。
古斯本人也因此在诺奖等待名单上徘徊多年,未能获奖,与洛珞的情况可以说如出一辙。
索尔伯格主席沉重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墙上的画像:
“实验,这就是我们的黄金准则,区分哲学遐思与物理定律的最终界限。”
“洛珞的 N-S方程证明亦如是。”
“遗憾…巨大的遗憾。”
密室里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