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我应该是中奖了(1 / 6)

加入书签

    六个月前2011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密室

    窗外的北欧光线清冷,室内则氤氲着思考与评判的热度,羊皮纸上墨迹尚未全干,空气中弥漫着陈旧木料与新装订文件的混合气息。

    评委会的老先生们围坐长桌,一份特殊的提名文件,如同一位老朋友在众人手中传递。

    这场景并不陌生——自从2006年的数学家大会结束后,这四年来,每年的这个时节,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名字总会出现在候选名单上:洛珞。

    提名信一如既往地强调他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上取得的划时代成就:

    “……以开创性的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为基石,首次严格证明了N-S方程解的存在性及光滑性,终结了困扰物理与数学界百年的湍流描述核心争议,为统一湍流理论奠定了终极基础……”

    这些描述,评委会成员们已经耳熟能详。

    自五年前那个震惊国际数学界的夜晚——洛珞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撕开七千禧年难题的帷幕之一——N-S方程的幽暗密林被他照亮起航点后,这份成就便如一颗璀璨却悬于高天的启明星。

    洛珞在数学物理领域的巨大潜力就吸引了全球顶级物理学家的目光,年年被世界顶尖的数学物理学家们郑重提名诺奖。

    那一年,他关于湍流本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的存在且光滑的惊世证明,尽管还只是静卧在arXiv预印本库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原石,已被敏锐的伯尔甘等具备推荐资格的数学物理学家郑重提名至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名单。

    提名书上,洛珞的名字与“终结湍流基础论争”、“统一理论之奠基”、“航空航天革命”、“可控核聚变关键”等沉重又充满诱惑力的词汇紧密相连。

    第一年,评委会的目光被深深吸引,却也充满犹疑——这成果尚未经受任何锤炼。

    质疑声从学界各个角落响起:

    关于神秘的“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如何构造?能量转移控制的边界在哪里?几何接口缝合的精细度如何保证?

    评委会内部也是争议激烈:

    “如此颠覆性的理论,若其数学根基存在谬误,岂非成了空中楼阁?”

    最终,诺奖以“需更广泛学术认可”为理由,与洛珞擦肩而过。

    随后的几年里,提名如约而至。

    洛珞以惊人的高效,用补充草稿、关键简图、文献指引等或清晰或粗暴的方式,将那些数学界的质疑一一击退。

    他的证明终于在严苛的《数学年刊》上登堂入室,七大千禧难题之二的桂冠正式加冕,数学界的喧闹归于平静,掌声雷动。

    然而,当提名书第二年再次抵达斯德哥尔摩时,评委会主席的目光依旧凝重。

    “先生们,洛教授的理论如同数学领域最壮丽的宫殿,无懈可击,然而,诺贝尔的遗嘱是什么?”

    他翻开古老的章程:

    “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此处的‘发现’,核心在于它必须揭示了现实宇宙的运行规则,必须经过物质世界的最终审判!”

    此话一出,密室内一时寂静。

    是的,洛的理论尚未在现实的物理世界留下清晰的烙印。

    一位白发苍苍的评审员,安德森教授,接过话头,带着典型的北欧学者严谨:

    “是的,主席先生,理论上无可挑剔?从数学的逻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