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掌管天气预报的神(4 / 7)
nbsp;这片区域被临时搭建的高大洁净厂房笼罩着,内部宛如一个巨大的手术室。
焊工穿着全套防护服,焊接着厚度惊人、材质特殊的大型合金结构,对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焊接应力控制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现场工程师王世峰一直盯着,汗就没干过。
工期已过了十天,即便已经顺利成这样,但进度依旧比洛珞的原计划落后,嗯~仅仅是他的原计划。
而原因只有一个:焊缝质量要求达到了航天级标准。
每一道焊缝完成后,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超声波、射线、渗透多重探伤。
一个微小的气孔、一条超出长度允许的未熔合,都会被判为不合格,需要彻底清除原焊缝,重新处理母材,再焊一次。
返工一次,至少耽误一天。
洛珞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里,他没有穿防护服深入焊接点,但会长时间站在洁净区的监控台前,通过高倍摄像头实时监控焊接过程。
“王总”
洛珞叫住脸色凝重的王世峰,指着监控画面上一段刚完成的焊缝:
“C-12区环缝第七段,焊后应力云图显示温度梯度陡峭区域残余应力峰值接近临界值,即使现在探伤通过,也要注意长期可靠性。”
王世峰凑近看数据,确实如此。
“洛总,这个区域空间狭窄,散热条件受限,要完全消除这个应力峰值难度太大,工艺上……”
“工艺可以微调。”
洛珞在本子上快速画了个示意图:
“预热温度提高3%,但恒温带延长五分钟,氩气保护罩的流量和角度按我标注的参数调整。”
他将几个具体数值写在旁边的白板上:
“重点在控制冷却速度。返工的时间投入,远小于未来容器在极低温、强磁和高能粒子冲击环境下一次次温度循环下,因残余应力导致焊缝开裂再返工的风险。”
王世峰看着洛珞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点点头:
“明白了,这就按您说的调整参数。”
又是几个小时的工艺调整验证。
当新的参数成功实施,那道焊缝完成后,实时应力云图显示的峰值果然下降到安全裕度以内。
工人们私下感叹洛珞眼光之“毒”,而王世峰则深知,这背后是洛珞对材料性能、热力学过程深刻到令人咋舌的理解力,以及他那强烈的责任感。
六月至七月,是全年中台风最可能威胁舟山的时候。
若是在几年前,此时的禺谷指挥部乃至整个华东沿海,必然早已风声鹤唳。
传统天气预报,尤其是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观察世界。
气象模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经验和参数化方案来“蒙上眼睛走钢丝”。
预报员们面对屏幕上那巨大的气旋云团,能提供的往往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径误差范围——“可能登陆浙南到闽北一带”、“最大风速可能在14-16级之间”。
这样的不确定性,对于盘古堆这样精密、庞杂、工期紧迫且在风暴前沿的超级工程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停工疏散,数以千计的精密设备、价值连城的在建结构暴露在未知风力的威胁下,宝贵的工期在无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