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麻辣烫(1 / 5)

加入书签

    吴铭本想借此给二郎一点刺激,没想到刺激这么大。

    今天中午请了刘师师来助兴,但据孙福所说,李二郎自始至终都不曾到雅间探看,甚至不曾问过一句。

    这就觉醒了?

    话说回来,刘师师也不曾露面,只在离店时差婢女红儿来道了声谢,许是避着李二郎,但观感上到底不如徐婆惜真诚。

    转眼日落西山,暮色四合。

    今晚“团建”,不做员工餐,吴铭单独给老爸炒了份盖饭。

    随后招呼众人出门,包括张关索和孔三传。

    三个厨娘戴上帷帽,关上店门,出发!

    东京夜市数以百计,当数州桥夜市最繁盛热闹。

    自州桥南去,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这一段御街两侧商铺林立,是东京城里有名的商业美食街,相当于成都的玉林街区。

    吴铭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和我在东京的街头走一走~

    八人沿麦秸巷西行,巷内人迹已稀,昏暝幽寂,及至巷口,喧嚣的人声蓦地裹挟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五月间,吴铭来逛过一次,彼时城南水患未平,和现今的繁华景象不可同日而语。

    放眼望去,长街之上,千百盏灯笼悬作星河,直将黑夜映作白昼。沿街商铺鳞次栉比,青布棚子连缀如云,各色食摊、货担延绵不绝。

    烟火缭绕,人声如沸。

    锦袍官人携美眷缓行,指点谈笑;布衣挑夫蹲踞路边,捧碗大嚼;垂髫孩童穿梭人缝,追逐嬉闹。吆喝声、嬉笑声、碗碟碰撞声、炉火噼啪声……交织一片。

    御街作为从外城南熏门直通大内的皇家御用街道,原本只供官家出巡和家猪进城——东京每天屠宰的上万头猪必须由御街进城,只十数人驱赶,“无有乱行者”,成为御街上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商贩理论上只能在御街两侧的御廊里做买卖,但本朝管制宽松,不仅民间百姓常在御街上行走,沿街商铺亦多有侵占,尤其到了夜里,御街俨然成了灯火通明的步行街。

    直到六十年后,宋徽宗才下诏严管,派人在廊下安放黑漆杈子,在御街两侧安放朱漆杈子,禁止闲杂人等踏足朱杈子以内,行人只能在黑杈子外行走。

    吴铭自忖大概率活不到那个时候。

    八人身着吴记川饭的工作服,有说有笑地沿御街游逛,所过之处,行人无不侧目。

    识字者已经议论开来,纷纷探问吴记川饭是哪一家……

    想不到吧?本次团建还能顺便做个宣传。

    人多除了吸睛,另有一个好处:可以品尝不同种类的夜宵。

    相中什么便来一份,分而食之,不吃多了,只尝个味道。

    先沿御街东侧南行,至龙津桥过街,再沿御街西侧折返,

    这边新出炉的胡饼焦香四溢,那边旋煎的羊白肠热气蒸腾;灯火掩映下,各色蜜煎泛起晶光,诸般杂嚼引人垂涎;更有肚肺、鳝鱼、鸡皮、腰肾、鸡碎……每份不过十五文。

    本着少量多食的理念,一路走走停停,品尝了不下二十种小吃,回到朱雀门时已有七八分饱。

    谢清欢将手中的辣脚子啃净,奇道:“此辣不同于咱家的辣,好冲啊……”

    何双双笑道:“这是芥辣,川饭店多以此物调味,咱家是例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