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甜源赋(6 / 7)
出的花带着点咸甜,像把海水的咸和花的甜揉在了一起。
渔民们见了都称奇,说这是“海甜花”
,出海时摘朵带在船上,风浪再大心里都稳。
王奶奶的铜锅蒸起了南瓜饼,饼里夹着甜辣花的碎瓣,蒸出来金灿灿的,像小太阳。
来买饼的渔妇说,带饼出海,鱼都往网里跳,“连鱼都知道这是甜源井的好东西”
。
王奶奶就多做了些,让渔妇们带给船上的人,“在海上漂着,也得尝尝家的甜”
。
白露那天,甜源井的糖霜又开始凝结,在井台边结出薄薄的一层,像撒了把白糖。
早起挑水的人,桶底沾了糖霜,挑回家倒在缸里,整缸水都带了甜。
有个教书先生挑水时,用手指沾了点糖霜尝,说这是“天给的甜”
,回去就写了篇《甜源赋》,贴在学堂的墙上,让学生们念,念着念着,连书声都带着甜。
墨玄和李煜杰用新收的豆子做了豆糖,糖里裹着甜辣花的花蜜,嚼着有豆子的香和花的甜。
他们把豆糖分给学堂的孩子们,孩子们含着糖念书,声音都比往常脆。
先生见了笑,说:“甜能让书声变好听,以后得多给孩子们备着。”
甜生岛的孩子们把豆糖的糖渣埋在果树下,果树喝了糖渣水,结出的果子都比往年甜。
有棵苹果树,枝头的苹果红得亮,摘下来咬一口,糖汁顺着嘴角流,像在喝甜酒。
孩子们把苹果送给城里的老人,老人说:“这苹果甜得能醉倒人,比年轻时喝的米酒还烈。”
魔族乐团的《秋收谣》改成了《秋读谣》,调子慢悠悠的,像先生在念课文。
他们在学堂墙外演奏,学生们背书都记得牢,连最调皮的孩子都能背出整篇《甜源赋》。
先生请乐团到学堂里奏乐,说:“你们这曲子能当教书先生了,比我敲戒尺管用。”
十国的织女们给学堂的孩子们绣了书包,书包上绣着甜辣花和书本,针脚里掺着糖丝,背着书包走在路上,都能闻到点甜香。
有个总爱逃学的孩子,背着新书包,说舍不得把书包弄脏,竟天天准时上学,先生说:“这是甜香把孩子拴在学堂里了。”
老兵在甜种站的窗台上摆了盆甜辣花,花开得正艳,他每天给花浇水时,都对着花讲段边关的故事。
有天夜里,花突然开得更旺,花瓣上凝着露珠,像哭了似的。
老兵知道,这是花听懂了故事里的苦,才把甜开得更艳。
第二天,他把花移栽到学堂的院子里,说要让孩子们知道,甜里藏着多少故事。
孙悟空的巡甜飞艇往学堂送了些会光的糖,夜里看书时,糖能照亮书页,像小灯笼。
孩子们把糖放在书桌上,看书看到半夜都不困,说这是“甜灯”
。
有个家境贫寒的孩子,用这糖照亮,考上了县里的学堂,临走时把糖纸埋在甜源井边,说:“等我学成回来,还种甜辣花。”
王奶奶的铜锅熬起了芝麻糊,糊里加了甜源井的糖霜,稠乎乎的,舀一勺能拉出丝。
她把芝麻糊送给学堂的先生,说:“先生教孩子辛苦,得补点甜。”
先生舀着芝麻糊,说这糊里有“十年寒窗的甜”
,喝下去,讲书都更有劲儿。
秋分那天,田里的稻子全黄了,像铺了满地的金子,风一吹,稻浪里滚出点甜香,是麦穗上的糖珠化了。
农人们开镰收割,镰刀割过稻秆,溅起的糖汁沾在裤腿上,回家一洗,盆里的水都甜丝丝的。
有个年轻的汉子,把割下的第一把稻子捆成束,插在甜源井边,说这是“给甜源井的谢礼”
。
墨玄和李煜杰的甜话摊摆满了新收的杂粮,用糖溪的水淘洗过,颗颗都亮晶晶的。
他们请城里的厨子来,用这些杂粮做了桌“甜秋宴”
,请了老兵、农妇、织女、孩子们,还有魔族乐团的人。
宴席上,大家吃着带甜的杂粮,说着这一年的收成,笑声把井边的糖霜都震得化了点。
甜生岛的孩子们在宴席上表演了“甜种舞”
,手里举着插着甜辣花的竹筒,跳着跳着,把种子撒了满地。
阿竹说:“这是给土地拜年,明年的甜,现在就种下去。”
大家看着满地的种子,都说这舞跳得好,比任何祝酒词都实在。
魔族乐团奏起了新编的《甜宴曲》,电子木鱼敲得欢,牛角号吹得亮,甜辣花在音乐里晃,像跟着拍子跳舞。
主唱说这曲子里掺了糖溪的水声、麦浪的风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是甜源井自己唱的歌”
。
十国的织女们把宴席上的糖纸捡起来,拼成块大帕子,帕子上竟显出甜源井和庄稼地的样子,像幅活的画。
她们把帕子挂在石碑上,说这是“甜的影子”
,能让来井边的人都看见好日子。
老兵喝了点甜辣花酒,脸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