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三阶段攻势与华夏的警觉(1 / 2)

加入书签

有关熊国军队大规模调动的军事情报,如同雪花一般源源不断地飞到了刘铮司令员的办公桌上。

这些情报详细记录了熊国军队的动态,让刘铮司令员对熊国的军事部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熊国用于入侵阿呼国方向的四十个师级单位已经完成了全面的整备工作。

这意味着熊国已经在边境地区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随时准备对阿呼国动攻击。

与此同时,熊国东部边境的六个空军基地也在日夜不停地进行着修复和扩建工作。

这些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显然是为了容纳更多的战机和提供更好的作战条件。

更令人瞩目的是,熊国西部和中部多个战区的坦克师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开拔。

这些坦克师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它们的调动无疑给熊国的军事力量增添了巨大的优势。

虽然目前还没有掌握到关于熊国具体调动规模的确切情报,但从种种迹象来看,熊国此次的军事行动绝对不是一般的小规模冲突。

相反,熊国似乎是在倾尽全力,准备与华夏自卫军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面对熊国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刘铮司令员深知形势的严峻性。

他立刻召集了军事会议,与参谋们一起商讨应对之策,以确保华夏自卫军能够在这场可能爆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熊国此次的军事部署可谓是充满了诡异和谜团。

从表面上看,他们集结了整整六十个装甲师,摆出一副要收复贝加尔湖地区的架势,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场激烈的领土争夺战即将爆。

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部署时,却现其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熊国似乎对欧洲方向的威胁毫不担心,反而将西部和中部战区的精锐坦克师、装甲师,甚至连近卫集团军都调往了东部。

这种调动显然不是简单的兵力调整,而是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综合各种迹象来看,熊国统帅的战略意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

第一阶段,他们的目标显然是贝加尔湖地区,通过强大的装甲力量迅占领这一关键地区,为后续的行动打下基础。

而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更加惊人,熊国竟然将目光瞄准了百年前被华夏索回的那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故土。

这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挑衅,也是对华夏主权的严重侵犯。

最后,熊国的终极目标似乎是攻入东北和蒙古省,形成与华夏长期对峙的局面。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在地理上对华夏形成巨大压力,还能在政治和外交上制造更多的麻烦。

面对熊国如此咄咄逼人的军事部署,华夏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毕竟,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侵犯,任何企图分裂和侵略的行为都将受到坚决回击。

一旦米国联军成功攻占菲国和弯弯省,并向华夏沿海起进攻,熊国的“铁甲雄狮”

便将挥师南下,直插华夏腹地。

至于与米国联军的战后利益分配问题,熊国统帅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盘算。

他深知,在这场战争中,谁能够最先攻占金陵这座重要的城市,谁就将拥有主导财富分配的资格。

毕竟,只有胜利者才有话语权,这是战争的铁律。

这也是为什么熊国在与米国情报局长会谈时,故意避谈利益分配的根本原因。

因为熊国统帅非常清楚,只要他们能够率先攻占金陵,那么在后续的谈判桌上,他们就能够占据绝对的主动地位。

熊国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这支军队的规模高达一千多万,这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而且,经过长达七年的“精兵”

策略,熊国已经将老弱病残和女兵从军队中替换出来,取而代之的是精壮的男性士兵。

这样一来,熊国的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显着的提升。

凭借着这支强大的军队,熊国至少能够动员八百万大军对华夏起进攻。

对于熊国来说,进攻华夏一直都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国策。

自二战结束以来,尽管国际形势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熊国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目标。

维持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其核心动机就是为了实现对华夏的进攻。

而对于米国联军来说,它们根本不可能动员如此规模的兵力来进攻华夏。

因此,真正能够对华夏构成威胁的,只有熊国这支钢铁洪流般的军队。

而刘铮的应对部署,始终是基于防御熊国六十个师进攻规模的预案来进行的。

当田雨的情报中心呈报上关于熊国物资调动的庞大计划清单时,刘铮不禁眉头紧锁。

他敏锐地察觉到:若以一百万作战部队的规模计算,这份清单所规划的物资储备量,足够支撑连续高强度作战三年之久,这远远出了合理的后勤供应范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