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来信河南治(1 / 2)
仲春二月的京师,寒意虽未散尽,乾清宫东暖阁内却暖意融融。
巨大的鎏金紫铜炭盆里,上好的银霜炭无声地燃着,只偶尔爆出一点细微的星火,氤氲的热气缓缓蒸腾。
大明皇帝朱厚照,身着明黄色常服便袍,未戴翼善冠,只随意束着髻,斜倚在引枕上。
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一份奏本上。
奏本是河南巡抚张璁以五百里加急呈进的,墨迹犹新,散着松烟墨特有的微苦气息。
朱厚照已反复看了两遍,此刻目光再次扫过其中几行加重的字句:
“……臣张璁谨奏:为河南乡约推行三载成效显着,恭呈圣听事。
伏惟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等训,乃治国安邦之本。
臣抚治河南以来,循圣谕、依乡约,于所属州县推行自治之法三载,今幸有成效,谨具实上闻。
……”
“寄庄人户经乡约劝令,按期完纳赋役者十占其九,累甲之弊渐除。
大户客商放债依常例,累息盘剥者经乡约追还者三十余案,贫者免于流亡,‘因债为盗’之患稍息。
三年来河南粮赋完纳率较前提高一成五,差役雇佣之制便民农耕,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
“闾阎渐有蓄积……”
朱厚照低声复诵着这六个字,唇角勾起笑意。
他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暖阁雕花的窗棂,望向那看不见的中原大地。
河南,向来是朝廷的心腹之地,也是流民、盗贼、乃至藩王旧势力盘根错节的所在。
张璁这三年顶着压力推行乡约,以民间自治约束民间,辅以官府威势,成效竟比他预想的要快些。
一丝赞许掠过心头,然而更深的地方,一个冷静甚至略带讥诮的声音却在低语:“教化之功?人心之野,真能靠几篇圣谕、几个乡老约束驯服?不过是畏威而非怀德罢了。
这张璁,不知何时也学会拣好听的说。”
他端起手边温热的参茶,啜饮了一口。
温润的液体滑入喉中,却冲不散心头那点复杂的思绪。
朱厚照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刚刚所想竟会成了本能一般,将权术、制衡、恩威,这本是帝王驾驭万方的的方法机械般冒了出来。
施行乡约,许民自治。
这是当时朝廷上下定下的调子。
现在能否成为永制而不是一时之策,还很难说。
但是暂时压住暗流的还是没问题。
“伏念乡约之效,实乃圣谕昭彰、官民共力之果然邻省尚未遍行此臣忝任巡抚,幸睹治效,敢不竭忠尽职。
所有乡约推行实情,谨具本上奏,伏乞皇上圣鉴。”
这张璁估计想玩一把大的。
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
念及此,朱厚照又想到当初自己为了支持他,有意无意的将绊脚石都给调走,又力排众议让他短短两三年间便坐上了巡抚。
不过功劳还是要给的,于是对着张大顺道:“张大顺。”
“主子爷,”
侍立一旁的张大顺闻言忙道,“奴婢在。”
朱厚照指着那奏本道:“收起来。”
张大顺闻言便知,皇帝有意留中不报。
便将奏本收了起来。
朱厚照放下茶盏,指尖敲着御案:“张璁巡抚地方,推行教化,夙夜匪懈,地方宁靖,其心可嘉,其功亦着。
赐他玉带一围,以示朕念其劳苦、嘉其治行之意。
再赐内库新贡的湖笔十管、徽墨十笏,勉其继续宣导圣化,勿懈初心,勿负朕望。”
玉带、笔墨,这是文臣最看重的体面。
恩赏要厚,更要准,直击臣子心中所好。
张璁得了这份体面,必会更加卖力。
至于那句“勿懈初心,勿负朕望”
,更是督促他,鞭策他,再接再厉。
恩威并济,张弛有度。
“奴婢遵旨。”
张大顺立刻躬身应诺,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
朱厚照见此问道:“我赏他,你笑什么?”
张大顺答道:“奴婢听闻万岁爷说河南地方宁靖。
地方宁靖,就表明百姓安居乐业。
奴婢自然喜得听。”
“哈哈哈”
朱厚照也笑了起来。
“你言辞恳切温润,听来甚为顺耳。”
暖阁内重归寂静。
朱厚照的目光从奏本移开,投向窗外。
庭院里几株老树已吐出嫩芽,在初春微寒的风中怯生生地舒展着。
这宫阙深深,气象万千,却终究隔着一层。
奏本上的“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
,字字清晰,却如同隔着一层磨砂的琉璃,终究是看不真切那乡野民间的真实模样。
自己真想去看看,但是现在还不是机会。
如今只能靠的这一份份奏报,通过各地的奏报来挑选出有用的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