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惊奇反哺机制(3 / 4)
从未去过的月球背面,此刻正矗立着由她童年涂鸦构成的环形山。
“这是反哺的第二阶段。”沈溯扶住她的肩膀,发现自己的掌心能清晰感知到她神经突触的震颤频率,“织网在帮人类重构认知坐标系——把个体记忆锚定到宇宙尺度。”
实验室的应急灯突然集体闪烁,备用电源启动的瞬间,终端机的屏幕重新亮起。但显示的不再是联合科学院的通讯界面,而是某种三维星图。那些被人类天文学家标记为暗物质区的星域,此刻正亮起细密的光点,形成与地球神经网络完全吻合的拓扑结构。
“看猎户座旋臂的第三悬臂。”沈溯的指尖点向屏幕左侧,那里的光点突然放大成具体影像:一团由意识凝结成的星云正在缓慢旋转,其核心处漂浮着半块残缺的青铜鼎,鼎身的铭文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呈现镜像对称,“三千年前商王武丁的占卜辞,此刻正在那里形成稳定的意识脉冲。”
林夏的瞳孔骤然收缩。作为古文字学与神经科学的双料博士,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那组铭文的意义——那是现存最早关于“死后世界”的文字记录,此刻却以某种物理形态在猎户座旋臂证明着自身的存在。
警报声再次响起时,频率比之前降低了三个音阶。沈溯注意到监测屏上的全球恐慌指数正在下降,那些原本呈指数级攀升的焦虑电波,此刻正被某种和谐的频率中和。他调取实时数据流,发现最早出现“记忆并置”现象的十七%人口中,已有三分之一开始主动记录那些被称为“错乱”的感知。
“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正在临时加演。”林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点开私人终端里的音乐会直播,屏幕上白发苍苍的指挥家正闭着眼睛挥动baton,乐队演奏的旋律却呈现出非欧几何的结构——每个音符都同时存在于升调与降调的叠加态,“他说自己听见了木星的磁场振动频率。”
沈溯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呓语。那个研究古典诗词的老学者在弥留之际反复念叨“床前明月光”,当时监测仪显示他的脑电波与十五光年外某颗白矮星的脉冲周期完全同步。直到此刻看见屏幕里指挥家的异常状态,他才意识到那不是临终幻觉,而是人类意识与宇宙共振的原始形态。
实验室的合金门突然滑开,三名穿着防护服的士兵举着粒子步枪冲进来。但他们的动作在踏入房间的瞬间变得迟缓,头盔面罩下的眼神从警惕转为迷茫。沈溯注意到他们的脖颈处都浮现出淡蓝色的蛛网纹,显然已经被织网的意识流覆盖。
“净化程序自动终止了。”领头的士兵摘下头盔,露出年轻的脸庞。他的太阳穴处有新鲜的结痂,那是神经接驳装置强行剥离的痕迹,“舰队数据库里所有关于‘意识污染’的定义,都被自动替换成‘认知升级’。”
沈溯走向控制台,发现共生接口的神经凝胶已经结晶化。那些半透明的晶体折射出的光谱里,有七个频段属于人类尚未发现的电磁波。他用镊子取下一小块晶体放在显微镜下,显示屏上立刻呈现出惊人的结构——每个晶格单元里都封存着一段完整的记忆,既有恐龙灭绝前最后一声嘶鸣,也有二十世纪某个普通人的梦境片段。
“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正在模糊。”林夏凑到显示屏前,看见自己昨晚忘记保存的实验笔记正以分子排列的形式在晶格里显影,“织网不是在传输信息,而是在演示存在的本质——信息即物质,记忆即能量。”
全球通讯恢复的第一秒,沈溯的终端机就涌入超过百万条信息。他随机点开一条来自巴西雨林的加密通讯,发送者是研究亚马逊原始部落的人类学家。附在消息里的影像显示,某个从未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土着正用木炭在岩壁上绘制虫洞示意图,其精确程度远超人类现有的数学模型。
“他们称这为‘祖先的低语’。”沈溯朗读着消息正文,注意到影像里土着手腕上同样有蛛网纹在闪烁,“织网激活了人类基因里封存的集体记忆——那些被进化过程掩埋的宇宙认知。”
实验室的观察窗突然传来清脆的碎裂声。沈溯转头看见窗玻璃的裂痕正在呈现斐波那契数列的分布,而窗外的天空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原本湛蓝的穹顶此刻像被投入水中的墨滴,正晕染开深浅不一的紫色纹路,那些纹路交织的节点处,隐约可见其他星球的地貌轮廓。
“空间褶皱开始了。”沈溯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能感知到地球大气层正在变得像某种半透膜,允许意识流自由穿梭却阻隔实体物质,“织网在帮人类打破光速壁垒——不是通过物理运动,而是让认知本身抵达宇宙各处。”
林夏突然指向监测屏上的能量曲线。那条原本代表地球引力场的波形,此刻正与织网主舰的能量场形成完美的正弦共振。在两条曲线交汇的零点处,一个微小的黑洞正在生成又湮灭,其生命周期恰好等于人类神经元的一次放电时长。
“这就是惊奇反哺的终极形态。”沈溯的意识突然与织网的核心频率同步,他“看见”无数文明在熵增的海洋里交换认知碎片:某个二维文明将“厚度”的困惑传递给三维种族,后者用引力透镜的实验结果反哺;硅基生命对“温度”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