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开疆拓土(2 / 5)

加入书签

 “再浩大,也要做!再困难,也要克服!”苏宁斩钉截铁,“迁都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朕要的,不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新城,而是一座真正宜居、能够传承万世的现代化都城!地上宫殿可以稍缓,但这地下的脉络,必须先行!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尘土飞扬却又生机勃勃的巨大工地,沉声道:“传朕旨意,北平改造,以地下管网建设为当前第一要务!调拨充足资金、人力,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搭建临时通道等多种方式,尽量减少对百姓的

    滋扰。但要确保质量,朕要这地下长城,比地上的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至于迁都,”苏宁转过身,目光深邃,“待到这新城内外,地上地下,皆焕然一新,各项功能完备,水陆交通枢纽成型之时,再议不迟。如今,就让南京继续作为政治中心,而北平,则作为我们倾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样板

    与希望之城!”

    “是!陛下。”

    群臣领命,心中对皇帝的深谋远虑与务实精神更为叹服。

    皇帝不仅要通过铁路连接南北,更要亲手改造一座千年古都,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于是,在北平,一场比地上建设更为复杂和艰巨的“地下革命”悄然加速。

    尽管地面上依然是一个大工地,但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片喧嚣之下,一个足以承载未来数百年发展的坚实根基,正在一寸寸地被构筑起来。苏宁用他的耐心与远见,向世人宣告:

    大明的革新,不仅是雷霆万钧的征服,更是这种细致入微,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生活品质的精心雕琢。

    天工十年,秋高气爽。

    南京紫禁城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标志着大明政治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制度化的权力交接周期的完成。

    按照天工初年便已定下的规制,内阁首辅、次辅任期两届,每届五年,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如今,以方孝孺、铁铉为首的第一届内阁,已圆满完成了他们的十年任期。

    乾清宫,偏殿。

    苏宁特意设下小宴,单独招待即将卸任的方孝孺与铁铉等人。

    殿内没有侍从,只有君臣七人。

    苏宁亲自执壶,为两位老臣斟满御酒,感慨道:“先生,铁爱卿,诸位爱卿,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天工初年,百废待兴,内外堪忧。若无二位卿家殚精竭虑,鼎力相助,朕纵有万般想法,也难以如此顺利推行。这十年,

    辛苦二位了。”

    方孝孺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旧矍铄,他举杯的手微微颤抖,并非因为衰老,而是因为激动:“陛下言重了。老臣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这十年来,亲眼见证陛下革故鼎新,开铁路,平漠北,兴格物,强兵甲......此等盛

    世气象,远超历代。老臣能为这煌煌天工之始略尽绵薄,实乃平生大幸,何谈辛苦!”

    他一饮而尽,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从一个恪守古制的儒臣,到成为这场前所未有变革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其心路历程,可谓复杂而深刻。

    铁铉亦是感慨万千,他性格刚毅,此刻声音也略显低沉:“陛下,臣一介武夫,蒙陛下拔擢于行伍,授以枢机。十年间,北定草原,东平高丽,皆赖陛下庙算深远,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唯愿我大明兵锋所指,四海宾服!”

    苏宁动容道:“二位之功,朕与天下,皆不会忘。卸任之后,并非致仕。朕已决议,设立‘资政院,方先生可为院长,铁爱卿为副院长。凡军国大事、重要制度变革,朕仍要咨询二位意见。望二位能以丰富经验,继续为大明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