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夺嫡之争(3 / 6)

加入书签

p; 从灵堂布置到祭品准备,从百官调度到百姓吊唁,所有事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特意在灵堂外设置了百姓祭奠区,允许南京市民前来吊唁。

    这一举措,起初遭到不少朝臣反对,但很快就显现出效果。

    “吴王殿下仁孝,实乃万民之福。”一位前来吊唁的老儒生感动地说,“太子殿下生前爱民如子,如今能让百姓送他最后一程,他在天有灵,也当欣慰。

    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前来,在宫门外焚香祭拜,哭声震天。

    这一幕,连深宫中的朱元璋听说后,也默默垂泪,对左右道:“允通这孩子,懂他父王的心。”

    然而,在这片哀思之中,暗流始终在涌动。

    一日守灵结束后,诸王在偏殿休息。

    潭王朱梓趁着无人注意,悄悄对苏宁说:“允?,你要小心。我听说这几日,有些藩王在暗中串联。特别是燕王四哥,他的府邸每晚都宾客不绝。”

    苏宁神色不变,为朱梓斟茶:“多谢八叔提醒。如今父王新丧,侄儿不愿多想其他。’

    “你心里有数就行!如今八叔也是泥菩萨过江,能帮你的并不多。”

    “八叔,只要你和八婶和睦美满,就是侄儿此生最大的荣耀。”

    “允?仁义。”

    但实际情况远比潭王朱梓说的更加复杂。

    苏宁的侍从室安插在各王府的眼线汇报:秦王朱和燕王朱棣近日都在频繁与关系要好的藩王会面;而朱允?则在吕氏的安排下,特意保持着与文官集团的密切往来。

    最让苏宁意外的是,就连一向低调的湘王朱柏,也开始活跃起来。

    “马和,十二叔最近在忙什么?”苏宁问贴身太监马和。

    马和低声道:“回殿下,湘王殿下近日拜访了不少翰林学士,似乎在打听立储的规矩。特别是多次询问‘立嫡长’与‘立贤”之争的典故。”

    “哎!野心这个东西还真的是害人不浅。”

    然而,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在家祭后的第二天,老皇帝突然下旨:“诸王在京期间,不得私相往来,不得结交朝臣,违者以谋逆论处!”

    这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蠢蠢欲动的藩王都安静了下来。

    燕王府连夜送走了几位武将,秦王和晋王也都是偃旗息鼓,哪怕是朱允?也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来访。

    八月二十八日,是朱标出殡的日子。

    苏宁和朱允?一起扶灵,从东宫一直走到明孝陵。

    沿途百姓跪哭相送,纸钱如同雪花般飘洒。

    “太子爷一路走好!”

    “太子仁德,万古流芳!”

    百姓的哭喊声此起彼伏,就连随行的藩王们也为之动容。

    朱?默默垂泪,连一向刚强的朱棣也红了眼眶。

    在陵前,朱元璋亲自为长子题写谥号:“懿文太子”。

    “标儿,”朱元璋抚摸着墓碑,老泪纵横,“你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大明江山永固。你放心,你的儿子,朕一定会好生照看……………”

    说这话时,老皇帝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跪在灵前的苏宁,那眼神却是复杂难明和不舍。

    苏宁低着头,感受着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

    有关切,有试探,有期待,也有忌惮。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