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和风细雨(3 / 5)

加入书签

想本王的这个侄子绝对不可能满足于应天府。”

    “是!王爷。”

    与此同时,太原的晋王朱?、洛阳的周王朱?、成都的蜀王朱椿等藩王,也都纷纷下令关照明通商行的生意。

    这些藩王心中都明白,这表面上是给皇孙面子,实则是向远在南京的太子朱标示好。

    有了各地藩王的支持,明通商行的发展速度惊人。

    洪武十六年。

    马和在收到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后,立即向苏宁禀报:

    “皇孙,西安的工坊已经建成,月产肥皂五千块;太原的酿酒坊下月就能投产;北平的分号这个月盈利已达三千两......”

    苏宁在孝陵的书房内听着汇报,手中依然捧着《礼记》,头也不抬地说:“这些事务你决定就好。记住,工坊选址要靠近原料产地,酿酒坊建在太原是为了用水,西安的肥皂坊要依托当地的油脂资源。”

    “奴婢明白。”马和恭敬应答,“只是,各地官员知道这是皇孙的产业,都格外照顾,这会不会引来非议?”

    “无妨。”苏宁放下书卷,“我们一不偷不抢,正经做生意。至于官员行方便………………”

    他微微一笑,“那是他们看在皇祖父和父王的面子上,与我们何干?”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确实,明面上所有事务都是马和在打理,苏宁整日在孝陵读书守孝,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然而朝中的文官集团却坐不住了。

    这日早朝,都察院御史王纯出班奏道:

    “陛下,明通商行借皇孙之名,行商贾之事,与民争利,实在有损天家威严。臣恳请下旨,禁止宗室经商。”

    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没开口,太子朱标先说话了:“王御史此言差矣。允在孝陵守孝,何曾亲自经商?至于那个明通商行,孤听说是个叫马和的太监在打理,与允通何干?”

    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支持:“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查过,明?商行依法纳税,价格公道,并未扰乱市场。反而其生产的肥皂、花露水等物,颇受百姓欢迎。”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都听见了?允在孝陵安心守孝,商行的事与他无关。至于那个太监......”

    他瞥了王纯一眼,“难道朕的孙子,连用个太监的权利都没有?”

    “皇上,臣知罪。”王纯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退朝后,朱标陪着朱元璋往乾清宫走去。

    “父皇,今日在朝上......”朱标欲言又止。

    “怎么?觉得朕偏袒允通?”朱元璋冷哼一声,“那些文官,整天就知道盯着皇室的那点事。允在孝陵安安分分地守孝,商行也是正经做生意,他们非要找不自在。”

    朱标犹豫道:“只是允通毕竟年纪还小,如此张扬......”

    “张扬?”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标儿,你可知道明通商行这半年主动纳了多少税?”

    “儿臣不知。”

    “三万两!”朱元璋伸出三根手指,“比江宁织造衙门纳的税还多。这样的商行,朕巴不得多几个!”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父皇早就将一切都看在眼里。

    “父皇,难道允通去年说的都是真的?”

    “朕也不知!锦衣卫来报,允通身边并没有什么高人,为他做事的也都是那些小太监,而且淮西勋贵里可没有这种有脑子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