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龙入海虎归山(3 / 3)
nbsp; 后期制作再次启用“影视编辑器”。系统分析了上千小时的原始录音与影像,生成了五种剪辑方案。第一种强调戏剧冲突,第二种突出怀旧情绪,第三种走实验路线,完全去除对白……但当第四种方案出现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是一个极简版本:全片以声音为主线,画面大部分时间是黑屏或模糊光影,唯有孩子们的声音清晰可辨。观众必须依靠听觉构建故事,如同盲人观影。
“这才是它想要的。”苏宁低声说。
范琳点头。她删掉了所有多余的配乐,保留了最原始的环境音??雨声、脚步、呼吸、笑声、咳嗽,甚至胶片转动的沙沙声。影片最后一分钟,画面彻底黑下,只剩一段录音缓缓响起:
“我是林晚。今年七十岁,医生说我还有三个月。但我一点都不怕。因为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的声音就不会消失。而你们,就是我的回声。”
录音结束,屏幕亮起一行字:
【本片所有演员均为非职业表演者】
【部分声音采自真实录音】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坚持发声的人】
首映定在青溪镇礼堂。那天,全镇的人都来了。老人们坐在前排,孩子们挤在后面,连多年未出门的孤寡老人也被子女搀扶着到场。范琳没有介绍影片,只说了一句:“请闭上眼睛,用心听。”
放映开始。
当第一个声音响起??雨滴落在瓦片上的节奏,全场安静下来。随着剧情推进,有人抽泣,有人颤抖,有人紧紧握住身边人的手。当那句“我的声音不会消失”响起时,整个礼堂爆发出掌声,夹杂着哭声与呼唤。
一个老人站起来,颤巍巍地说:“苏导演,你听见了吗?他们都在替你活着。”
影片随后送往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主席看完后久久无言,最后只说了一句:“这不是电影,是灵魂的证词。”
《回声》最终获得最佳处女作奖,并引发全球对“非职业表演”与“感官叙事”的讨论。多个国家开始扶持乡村艺术教育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列为“文化治愈计划”示范案例。
而范琳,在获奖感言中只说了三句话:
“我不再追求完美。
我只愿记录真实。
如果我的电影能成为某个人心中的光,那我就没有白活。”
颁奖典礼结束后,她回到酒店,打开深网论坛。那条关于“影视编辑器”的帖子仍在,下方多了一行新提示:
【任务完成】
“光已传递。系统休眠,直至下一个真心者唤醒。”
她笑了笑,退出页面,关掉电脑。
第二天清晨,她踏上归途。路过青溪镇时,特意停下。礼堂门口,孩子们正在排练新戏,剧本是他们自己写的,名字叫《听见夏天》。
她没有打扰,只是站在远处听了很久。
然后掏出录音笔,按下录制键。
风穿过树林,带来蝉鸣与笑声。
她轻声说:“下一个故事,该你们来讲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