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3 / 5)

加入书签

价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等多个领域。每一篇论文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加班的夜晚,藏着一次次实地调研的奔波,也藏着对科技事业的热爱。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论文发表后,不仅被同行引用,还被学校用作科技成果转化课程的案例教材。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拿着我的论文来找我,说 “您写的案例特别接地气,学生们听了都很有启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年轻时因为忙于行政工作,错过了几次申报机会,眼看就要退休,我心里总有些遗憾。同事们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 “您的经验和成果都够,试试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准备申报材料,整理工作业绩、论文成果、项目证明,每一份材料都精心准备,光是业绩报告就写了三万多字。

    评审过程比我想象的还要严格。面试时,评委们针对我的论文观点、项目经历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有的问题还很尖锐。我没有紧张,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当评委问我 “临近退休为什么还要申报正高职称” 时,我说 “不是为了头衔,而是想证明自己一辈子都在追求专业进步,也想给年轻同事做个榜样,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两个月后,当学校人事处打电话通知我 “评审通过” 时,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挂了电话,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年轻同事们匆匆忙忙的身影,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个迟到了多年的荣誉,不仅圆了我的梦想,更让我明白:人生没有 “终点线”,只要保持热爱,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发光发热。

    逐光而行:在科技交流中搭建合作桥梁

    在科技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经验就如同一张“通行证”,声誉则宛如一封“介绍信”。这是我历经多年风雨所领悟到的真谛。

    回首往昔,我投身于科技管理与科技合作领域已长达数十年之久。起初,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跟随着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们四处奔波,参与各种项目。然而,岁月如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兵”。

    在这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所积累的不仅仅是宝贵的经验,更是在行业内赢得的广泛认可。无论是在技术谈判桌上,我都能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双方的需求,促成合作的达成;还是在团队管理中,我能够游刃有余地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亦或是在商业合作中,我始终坚守诚信原则,以可靠的信誉赢得合作伙伴的信赖。

    而这一切的成就,都源于我始终坚信的一句话:“做事先做人”。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真诚、负责的态度,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合作伙伴。也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和同行都对我充满信任,愿意与我携手共进。

    随着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科技人才产业交流展示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这些展会有的设在繁华都市的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里摆满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自全球的科技企业、投资机构汇聚一堂;有的办在新兴科技城市的产业园里,聚焦当地特色产业,邀请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共同探讨发展路径。而我,常常会收到这些展会主办方的邀请,有的通过邮件发来详细的议程安排,有的打来电话诚恳地介绍展会需求,还有的主办方负责人特意来学校拜访,希望我能带领团队参加。

    “您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准,带的团队专业,有您在,展会的交流效果肯定更好。” 一位展会主办方负责人这样说。面对这些邀请,我从来不会轻易拒绝。在我看来,每一场展会都是一个 “桥梁”—— 一边连着学校的科研成果,一边连着市场的需求;一边连着高校的人才,一边连着企业的岗位。带领团队参加展会,不仅能让学校的成果被更多人看到,还能学习其他高校、企业的先进经验,为学校的科技合作寻找新的机会。

    2023 年秋天,我收到了上海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博览会的邀请。这次展会聚焦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邀请了国内外 200 多所高校、300 多家企业参展。接到邀请后,我立刻开始筹备,首先和学校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相关学院沟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