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3 / 5)

加入书签

其学术导师。

    这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员工们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全面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与行政导师的交流,他们熟悉了各项政策和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而与学术导师的合作,则让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更深入的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展现出多方面的才能,成为既精通财务报销又熟悉实验设计的多面手。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一次,材料学院的张教授在与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时,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对“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的关键参数了如指掌。张教授不禁感叹道:“程处长带出来的兵,真是专业啊!”这句话不仅是对这位员工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双导师”培养机制的充分肯定。

    服务下沉:打通科研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研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坐在办公室里盖章签字那么轻松,而是需要真正地深入到实验室中去,去亲身体验、去观察、去发现问题所在。”这句话就像是程处长的口头禅一样,常常被他挂在嘴边。

    自从程处长上任以来,他所推行的“上门服务”制度,犹如一阵春风,彻底地改变了科研处原本的工作作风。每一个季度,程处长都会亲自带领着科室的负责人,分头前往各个学院进行走访。他们不仅会与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还会专门召开座谈会,认真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走访和座谈会中,程处长总是会准备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比如“仪器共享平台预约过于繁琐”“纵向项目申报材料需要重复提交”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化学学院的李教授至今难忘程处长带队上门服务的场景。当时他正为一个国家级项目的中期检查发愁,因为部分实验数据不符合规范要求。程处长听完情况后,当即联系了自己在中科院的老朋友,一位数据分析专家,通过视频会议为李教授的团队提供指导。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周后科研处专门组织了 “科研数据规范管理” 培训班,邀请那位专家来校授课。“以前是我们追着职能部门跑,现在是职能部门主动送服务上门。” 李教授在培训班上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处里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这两项重要制度。

    所谓“首问负责制”,就是无论老师前来办事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哪个科室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都必须对老师的问题负责到底,不能推诿扯皮或敷衍了事。而“限时办结制”则要求对于常规的审批事项,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理,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必须详细说明原因并明确最终的办结时限。

    为了确保这两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程处长还特意在办公楼大厅显著位置设置了意见箱和公示栏。每周,他都会将各科室的办结率以及老师们对各科室服务的满意度评分进行公开公示,让大家一目了然。

    然而,这两项制度刚开始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科室负责人对此感到有些不适应,觉得这些规定束缚了他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看到老师们的满意度从原来的 65% 一路飙升至 95% 时,他们终于明白了程处长的良苦用心。

    如今,“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已经在处里深入人心,成为了大家工作的基本准则。老师们也对处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程处长工作的最大肯定。

    材料学院的青年教师小王体会最深。他申报青年基金项目时,初稿被评审专家指出存在多处不足。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科研处基础办的刘科长主动找上门来,带着他逐字逐句修改申报书,从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甚至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逐一核对。“刘科长比我自己还认真,光修改意见就写了三页纸。” 最终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