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2 / 5)
的开放式办公区、配备先进投影设备的会议室,以及专门为老师准备的自助茶水区时,一位老处长感慨道:“以前老师来办事都绕着走,现在这环境,他们肯定愿意常来。” 程处长接过话茬:“环境是基础,关键是让老师们来了能办成事、办好事。” 这句话后来成了科研处的服务宗旨。
制度革新:激活团队的一池春水
程处长心里非常清楚,硬件条件的改善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想要让科研处真正强大起来,那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他上任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直接烧向了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谁在办公室里坐班的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要看谁能够切实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全处大会上,程处长的话语如同洪钟一般,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这项新规定。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程处长还积极借鉴了广东工业大学“团队分类培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他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别设立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话题、平台建设等多个专业小组。并且明确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属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既精通管理又熟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当年从中级职称破格晋升副高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一般来说,行政人员想要评上职称,那可是比登天还难啊!然而,程处长却亲自指导我整理多年的项目管理案例,将那些原本零散的工作笔记,系统地梳理成了一本厚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规范》。不仅如此,他还极力推荐我去参加全国及省里的科研管理工作学术年会,让我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职称评审会上,当有评委对行政人员的科研能力提出质疑时,程处长作为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我辩护。他当场展示了我起草制定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细则》,这可是一套后来在很多高校都得到广泛推广的制度创新方案啊!看到这份详细而又实用的细则,所有评委都不禁眼前一亮,对我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行政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要用心去做,同样可以创造出重要的制度创新。”程处长在评审会上的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不仅让我成功地晋升为副高职称,更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知。从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琐碎的事务处理,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为整个科研领域带来积极的变革和推动。
为了让团队成员开阔眼界,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设立一项名为“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
每年,程处长都会选派几名骨干成员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这些成员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还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此外,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发表科研管理类论文,程处长还承诺所有相关费用都将由处里全额报销。
然而,这个计划在刚开始推行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些人担心这会让团队成员分心,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程处长坚信这个计划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直到年轻的王老师从泰国的学术会议带回了一份“科研团队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报告,并据此对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申报流程进行了优化,质疑声才彻底消失。这份报告不仅让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更加规范和高效,也证明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对于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科研处工作人员发表的管理类论文数量翻了三番,其中两篇论文更是获得了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科研处的整体水平,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程处长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处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建立起一套别具特色的“双导师”培养机制。这一机制要求每位新入职的员工,不仅要跟随行政导师深入学习政策流程,还要与专业学院的教授进行对接,由教授担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