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千里运粮(1 / 2)

加入书签

却说苏若兰怀胎十月生下一子,也就是慕容冲的庶长子,起名为慕容彦,出自《尔雅》:“美士为彦”

寓意有才德的人。

公元380年冬,苻坚以左禁将军杨壁为秦州刺史,尚书赵迁为洛州刺史,南巴校尉姜宇为宁州刺史。

以左将军都贵为荆州刺史,镇彭城。

置东豫州,以毛当为刺史,镇许昌。

苻坚加快了战争准备,在洛阳组建了南征行台,调任苻融为南征行台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以谏方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樟潼二郡太守,使密具舟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按照苻坚的计划全国预计将组建军队百万挥师南下,千里馈粮,率十余钟而致一石,从各地运输粮草到前线,士卒、马匹、征调的民夫,即便按照六个月的战争周期计算需要准备粮食则在千万石以上。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南下一统天下的无不是水路并进,在川蜀建舟师顺江而下,襄阳、江淮战场同时开打。

毕竟模板在前,也就是晋武帝南下伐吴的模板。

苻坚也计划效仿晋武帝南下伐吴的模板,但是前提是川蜀的水师,供给两大战场的粮草军械马匹。

千里馈粮,率十余钟而致一石。

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消耗足以抵得上前秦近十年的财政收入。

苻坚实在没有好办法,南征行台那边也只能是按照以往的老办法千里运粮。

洛阳宫的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案上堆积的文书带来的寒意。

舆图摊开在紫檀木案上,淮河、汉水、长江的支流像银线般缠绕在泛黄的绢帛上。

苻坚叹了口气:“千里馈粮,率十余钟而致一石。

百万大军的消耗每天都是一座山。”

一旁的清河整体着散乱地上的帛书纸张:“仗是要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里运粮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妾身记得昔日秦灭六国在敖山置仓积谷,以应对随时可能的战争。

将从黄河而来的山东漕粮转运长安、洛阳。

陛下何不效仿?”

(水运而来的山东漕粮往往因为黄河中上游弱小的水运能力而滞留,在敖仓卸粮后,可存储,也可经陆路直到两京)

苻坚道:“秦汉以来敖仓以为重镇,曹魏以来敖仓废弃,若是在彭城、许昌等地囤积粮草虽可就近支援将来的南征大军,但是沿途运输损耗仍然很大。”

清河指尖点在舆图上许昌的位置,烛火在她腕间投下细碎的光影:“陛下说的损耗,症结在‘远’与‘散’。

若只靠长安、洛阳单点供应,千里辗转自然损耗惊人。

可若是像串珠一样,在各州重镇都埋下‘珠子’呢?”

苻坚抬头看向清河,清河继续解释道:“千里运粮地跨千里一路运输可能会遇到各种灾害以及特殊情况,再加上一路运粮者自身的消耗。

如果在各地重镇建立专线仓储体系,可以事半功倍。”

清河手指指向地图:“就比如在龙城、蓟城、中山、邺城一线建立仓储的话,从辽东调粮,不必一口气赶至淮南。”

清河的指尖沿着舆图上的驿道缓缓滑动,“让运粮队先到龙城仓,仓中官吏清点核验后,换本地民夫接力送往下一站蓟城;到了蓟城,再由蓟城仓补给运夫干粮,换队送往中山——每一处仓储都像驿站,既管收纳,也管转运,还能应对突。”

她顿了顿,指尖在中山仓的位置轻轻一点:“若是遇上暴雪封路,运粮队便在就近仓储暂歇,不必冒着冻饿之险硬闯;前线若急需粮草,也不必苦等千里之外的补给,直接从最近的邺城仓、许昌仓调拨,快则日,慢则旬月便能抵达。”

“如此一来,”

清河抬眸,眼底映着烛火的光,“千里运粮便拆成了一段段短途,每段都有本地仓储兜底,运夫不必自带全程口粮,损耗自会大减。

更要紧的是,仓储遍布各州,即便某处遇袭或遭灾,也断不了全局的粮道。”

苻坚盯着舆图上被她指尖点过的城镇,那些孤立的地名仿佛瞬间被无形的线串了起来,形成一张绵密的网。

他忽然抬手抚上鬓角,刚才还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如今陛下要南平江东,更需这般布局——让各州重镇的仓廪不仅存粮,更存军械、战马,大军南下时沿途取用,既省了转运之苦,也能让前线随时补足给养。”

苻坚大喜他就要将这等想法同朝臣商议,清河连忙道:“陛下,这般仓储体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缓解劳役。

但是百万大军的损耗可不是几百万石粮食就等搞定的。

此战陛下必须要尽全功,仅仅靠秦国治下出力还是不够。”

苻坚皱了皱眉头:“你的意思是让朕征师草原各部?说到底这场战争是秦晋两国之间的统一之战,征调百万大军,千万粮草大量民夫已经实属不易,无可奈何之举。

何苦再征师边塞!”

“陛下可曾想过,这场战争打赢之后,陛下当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