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仿佛一座被封存的纪念碑(2 / 4)
的眼角,像是无声的泪。他站在雨中,心中的那个怀疑,此刻已经膨胀、固化,变成了一个无比清晰、也无比冰冷的结论。
这些火灾,根本就不是意外!
它们是一场场被精心设计和导演的“演出”!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犯罪!
有人故意纵火,制造恐慌,然后再用超出常规的高额补偿款作为诱饵和封口费,逼迫和收买像赵承荣、王大军这样的“钉子户”,让他们闭嘴,让他们签字,让他们为后续的拆迁扫清障碍。
这些商户,既是“受益者”,也是最深重的“受害者”。他们用良知和自由,换来了一笔带血的钱。从此,他们的人生就被打上了烙印,永远活在那个幕后黑手的阴影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想通了这一切,郑建国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意从脚底升起,瞬间传遍全身。他抬头望向阴沉的天空,紧紧地攥住了拳头。他知道,他面对的,绝不是几个小混混或者一个贪婪的开发商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组织严密、手段狠辣、甚至可能在内部拥有保护伞的犯罪团伙。
而他,已经站在了揭开这张巨网的边缘。
回到办公室,已经是晚上七点多。窗外的雨还在下,雨点击打在玻璃上,发出单调而急促的“啪啪”声,像是在催促着什么。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只亮着郑建国头顶那一盏孤零零的日光灯,惨白的光线将他忙碌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地上。
他脱下湿透的外套,顾不上吃饭,也感觉不到饥饿,满脑子都是这几天走访时看到的那些面孔——赵承荣伪装下的惊恐,王大军妻子濒临崩溃的绝望,乔师傅沉痛无言的麻木,还有孙磊那如同困兽般的暴躁……这些人的反应,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
他需要冷静,需要将这些碎片化的、感性的信息,转换成理性的、无可辩驳的证据。
他从文件柜最底层抽出一本厚厚的、几乎已经磨破了封皮的笔记本,这是他专用的工作笔记。他将这几天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一字一句地重新整理记录下来。他写的很慢,很用力,仿佛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纸张里。
赵承荣:补偿款68万。表面富足,内心恐惧。关键疑点:投资项目与其消费习惯严重不符,对旧照片反应异常。
王大军:补偿款45万。疑似被软禁,生活状态极差。关键疑点:妻子反应极度恐惧,邻居证实有“疑似讨债”的神秘人定期上门。
乔师傅:补偿款39万。消极避世,封存手艺。关键疑点:对“火灾”、“补偿款”等关键词极度敏感,主动切断话题。
孙磊:补偿款34万。性情大变,暴躁易怒。关键一点:拒绝任何与过去生意相关的交流,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和逃避姿态。
写完这些,他站起身,从墙角的一个图纸桶里,抽出一张巨大的、标满了等高线和建筑规划的县城详细地图,平铺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地图上,老城区那一片已经被红笔圈出的区域,像一道尚未愈合的伤疤。
接着,他拿起一支崭新的红笔,拔掉笔帽,深吸了一口气。
他开始在地图上,逐一标出这些商户火灾前店铺的位置。
第一个红点,落在了紧邻老城区主干道的赵承荣的五金店。
第二个红点,是王大军在十字路口的粮油店。
第三个……
第四个……
当最后一个红点,那个属于孙磊拉面馆的位置被重重标记上时,郑建国拿着笔,久久没有抬起手。他盯着地图,瞳孔猛地收缩!
这些看似随机分布的红点,此刻在他的眼中,竟然清晰地连成了一条线!一条触目惊心的、自西向东的“火线”!
这条“火线”的起点,正是老城区改造项目最西端的边界;而它的终点,则精准地指向了新开发区的核心地带。它就像一条贪婪的巨蟒,沿着规划中最核心、最值钱的商业动线,一路“烧”了过去。所有挡在这条线上的、最难啃的“硬骨头”,都被一场场“恰到好处”的大火,给精准地清除了!
这不是巧合,这是规划!是处心积虑的定点清除!
郑建国联想到数周前接到的那个神秘的匿名电话,那个沙哑的声音在他耳边再次响起:“……有几个人鬼鬼祟祟的,总在半夜到那些老店铺后巷转悠……你们要盯紧了,会出事的……”
当时,他以为只是普通的邻里纠纷或者小偷小摸。现在想来,那几条在黑夜中游荡的鬼祟身影,不就是点燃这条“火线”的纵火犯吗?!
会不会是有人,或者说有一个团队,专门在策划和执行这些纵火案?他们先进行精准的“选址”,锁定那些补偿款谈不拢的“钉子户”,然后由专业的“行动组”负责纵火,制造既成事实,再由“谈判组”,也就是那些神秘的“黑夹克”,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受害者签订协议,拿走那笔带血的封口费!
一个完整而又冷酷的犯罪链条,在郑建国的脑海中骤然成型!
要证实这个猜测,他需要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这个链条核心机密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钱的流向!
他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