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可能会演变成暴力的对抗(3 / 4)

加入书签

/p>

他办公室里那张旧地图,已经被他用各种颜色的笔画满了标记和箭头。那条由红色图钉连成的线,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每天都在嘲笑着他的无能。他感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死胡同里。所有的线索,无论是火灾现场的物证,还是匿名者提供的目击信息,都在指向一个无形的黑手,但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线索却齐刷刷地断掉了。

这个夜晚,郑建国又一次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对着满墙的资料发呆。桌上的卷宗堆积如山,每一份都代表着一户人家的悲剧。他点燃一根烟,任由尼古丁麻痹自己紧绷的神经。烟雾缭绕中,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农贸市场火灾的卷宗上。那份由消防队出具的、写着“电路老化,意外失火”的官方报告,此刻显得那么刺眼。

意外……意外……如果一切都是意外,为什么这些意外会如此精准地发生在拆迁路线上?

他烦躁地掐灭了烟头,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他的大脑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需要换一个思路了。

一直以来,他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火”本身。他试图从灰烬中寻找纵火的痕迹,从人海中寻找点火的人。他不能再这么死死地盯着火灾现场了,那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被精心布置过的、用来迷惑所有人的舞台。真正的答案,或许根本不在舞台上,而在后台。

后台是什么?

郑建国的脚步猛地停了下来,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破了他脑中的迷雾。

钱!

所有的罪恶,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利”字。这场连环大火的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不就是为了顺利拆迁,为了那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顺着钱的流向去查呢?

火灾现场的证据可以被销毁,目击者可以被恐吓,纵火犯可以躲藏,但钱的流动,尤其是在政府账目下的拆迁补偿款,是会留下最清晰、最难以磨灭的痕迹的!

这个想法让他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他感觉自己像是困在黑暗迷宫里很久的人,终于摸到了一面可以通向外界的墙壁。

也许,他应该从补偿款的流向入手。

他迅速冲回办公桌前,拉开抽屉,从最底下翻出了一份厚厚的文件——《旧城区第一批拆迁户补偿款发放明细表》。这份文件他之前也看过,但当时只是粗略地核对了一下数字和签名,并未深究。

但现在,他用一种全新的、审视罪证的眼光,重新逐行逐字地阅读这份表格。

他的手指在纸上缓缓移动,划过一个又一个名字:孙大鹏,饭馆被烧,补偿款三十七万;李金发,布行仓库被烧,补偿款五十二万……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受害者”。

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一个名字上——赵老蔫。

赵老蔫,那个开五金店的老头,是这一连串事件中最早“出事”的人之一。郑建国对他的印象很深,那是个出了名的倔脾气,因为嫌补偿款低,曾拿着扁担把拆迁办的人赶出过家门。可就在他店铺旁边的小仓库“意外”着火,烧掉了一批不值钱的废铜烂铁之后,他却以一个令人惊讶的速度,签下了拆迁协议。

郑建国眯起了眼睛,盯着表格上赵老蔫的名字后面那个刺眼的数字——六十八万。

这个数字,在整份补偿名单里,算得上是相当高的了。对于一个半间铺面加一个小仓库的五金店来说,这个价格甚至可以说……有些过于优厚了。

一个念头,大胆而又阴冷,从郑建国的心底冒了出来:会不会……有些所谓的“受害者”,根本就不是受害者?

火,是“大棒”。它用来惩罚那些不听话的,比如孙大鹏。那么,会不会还有“胡萝卜”呢?用一笔远超正常标准的补偿款,来“奖励”那些愿意配合演戏,甚至主动制造“意外”的人?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赵老蔫那个被烧掉的、几乎没什么值钱东西的小仓库,就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苦肉计”!一场做给所有钉子户看的“杀鸡儆猴”的戏!而那笔高额补偿款,就是他配合演出的封口费!

这个想法让郑建国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他面对的,就是一个远比单纯的纵火犯更加可怕的利益共同体。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只是一个猜测,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猜测。但他知道,这是他目前唯一的突破口。

他合上文件夹,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决定,第二天,就从这个赵老蔫开始查起!他要去查查,这些拿着高额补偿款、迅速从人们视线中消失的所谓“受害者”们,看看他们拿到钱之后,都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又有什么异常的动静。

第二天清晨,天色灰蒙,像是被一层薄薄的烟尘笼罩着,一如郑建国此刻的心情——沉重,但又带着一丝即将破晓的期待。他没有开乡政府那辆显眼的吉普车,而是骑上了自己那辆半旧的凤凰牌自行车,独自一人前往了赵承荣——也就是那个外号“赵老蔫”的五金店老板,登记的新住址。

地址位于城东一个新建的还迁小区,名叫“汇泉小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