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风不存照片它活成相框(1 / 2)

加入书签

林晚舟的指尖在全息屏幕上悬停,数据流如冰冷的瀑布滑过,却无法冷却她内心的灼热。

报告来自三千米之下的“烛龙”

深海生态舱,内容简单到近乎荒谬。

昨夜凌晨三点十七分,热泉口那片被命名为“盖亚之心”

的古菌毯,在没有任何外部能源刺激的情况下,突然开始集体光。

这不是简单的生物荧光。

无数个微小的光点,像训练有素的像素,协同运动,最终在漆黑的海水中拼凑出一幅动态的影像。

一个轮廓模糊的母亲,正怀抱着一个婴儿,轻轻地摇晃。

画面仅仅持续了七秒。

七秒后,光芒散去,菌毯重归死寂。

但生态舱的传感器捕捉到了更惊人的变化——菌毯周围的海水中,检测到了浓度极低的未知有机分子。

经过人工智能紧急比对,其结构与人类的催产素有百分之九十三的相似度。

催产素,是分娩时促使子宫收缩的激素,是拥抱时大脑分泌的信使,被科学家称为“爱的荷尔蒙”

林晚舟的呼吸变得急促。

她调出了另一份绝密档案,属于项目最高负责人陈暮。

档案里有一张褪色的照片,一个年轻女人抱着襁褓中的他,脸上的笑容和影像中的轮廓惊人地重合。

这是陈暮仅存的童年记忆。

她关闭档案,在实验日志上颤抖着敲下一行字,那更像是一个结论,一个启示。

它们不是在播放记忆,是在重现情感。

消息只在最高层传递。

韩松收到通知时,正在地面的模拟训练场。

他几乎是立刻就申请了下潜。

他不需要理由,林晚舟也没问。

有些事,只有亲眼见到才能理解,或者,才能感受。

“烛龙”

生态舱内,巨大的高压玻璃窗外是永恒的黑暗,只有探测灯的光柱切开浑浊的海水。

韩松拒绝了研究员递来的数据板,只是静静地坐在观察位上,凝视着窗外那片沉默的菌毯。

它看起来和任何一片深海微生物群落没什么区别,平凡,死寂。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那片死寂中,第一个光点亮起。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成千上万的光点被同时唤醒。

它们不再是拼凑母亲与婴儿,而是在漆黑的画布上勾勒出另一番景象。

几个孩子在厚厚的雪地里奔跑,互相投掷着雪球。

他们没有五官,只有欢快的轮廓。

没有声音,但韩松的监听器里传来了规律的低频水压波动。

那波动像心跳,像脉搏,更像穿透了时空的笑声。

韩松的瞳孔猛地收缩。

他认得这个场景。

阿阮的笔记里,用稚嫩的笔触画过一模一样的画。

那是她童年最快乐的一天,在大雪覆盖的孤儿院后院,和朋友们打雪仗。

他没有举起相机,也没有启动录影设备。

他就那样看着,闭上了眼睛,任由那无声的笑闹通过水压的震动传递到他的感官里。

他仿佛能闻到雪的冰冷,能感觉到雪球砸在身上的冲击,能听到阿阮清脆的笑声。

当他再次睁开眼,光影已经消散,菌毯恢复了亘古的平静。

生态舱内的研究员们忙着记录数据,激动地讨论着。

韩松却只是将手掌贴在冰冷的高压玻璃上,对着那片黑暗,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说:“你不用留给我看,我知道你在。”

几乎在同一时间,数千公里外的另一片大陆上,祁渊正走在一座废弃的电影院里。

这里早已被自然接管,屋顶破了几个大洞,阳光像聚光灯一样照进来。

粗壮的藤蔓从洞口垂落,如绿色的瀑布。

祁渊是来做旧址勘探的,但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阳光穿过交错的藤蔓和叶片,在对面斑驳的墙壁上投下不断变化的阴影。

风从破窗吹入,藤蔓轻轻摇晃,墙上的光影也随之起舞。

起初那只是杂乱无章的影子,但渐渐地,祁渊看出了一丝不对劲。

那些影子在墙面上聚合、分离,竟缓缓拼出了一段连贯的画面,像一部古老的黑白默片。

一对老人,手牵着手,走在一条落满叶子的林荫道上。

他们的步伐缓慢而坚定,光影的变幻甚至模拟出了秋风吹动衣角的细节。

没有声音,没有色彩,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温柔和宁静。

祁渊呆立在原地,直到光影中的两位老人走到小路尽头,并肩坐在一张长椅上,影像才缓缓淡去,变回原先杂乱的树影。

他立刻调出资料库,查证这座废弃影院的历史。

结果让他心头一震,这里曾是本世纪初一位着名默片导演的故居。

那位导演晚年与妻子隐居于此,最喜欢在秋日的午后散步。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