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封赏群臣(2 / 3)

加入书签

/p>

他不得不承认,在危急关头,自己未必有那样的魄力和能力。

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但心底深处,总还有一丝“若是我也能抓住机会”的不服。

而真正让他那点不甘彻底消散,转为嘆服的,是刘备入川后的这段时间。

刘禪以少主之身坐镇江夏,名义上是监国,实则统筹荆、扬、交三州军政,

他推行的那一套“土地置换”、“推恩析產”,初期阻力巨大,连刘封都觉得难以实现。

可刘禪硬是顶住了压力,联合诸葛亮、庞统,一步步推行了下去。

结果呢

豪强隱患被削弱,流民得以安置,生產迅速恢復,府库日益充盈,前线粮草军械从未短缺!

更別提他还接连取了交州、扬州两地。

可以说,刘备治下,有一半的领土,都是刘禪魔下打下的!

刘封缓缓鬆开了紧握的拳头,內心一片清明,那最后一丝不甘也化为了无奈的嘆息和真正的敬佩。

他看著高坛上那个接过世子印信、从容不迫的少年,心中暗道:

“罢了罢了,这汉室基业,或许真的只有阿斗这样的继承人,才能扛得起,才能走得远。我刘封,当好我的將军,为义父,也为这个世子弟弟,衝锋陷阵,便是尽了本分。”

他的目光变得平和而坚定,隨著眾人一起,向著高坛上的刘备和刘禪,深深揖下。

“册王妃甘氏,为王后。”

甘夫人,刘禪生母,性情温婉贤淑,深得敬重,正位中宫,无人异议。

“册侧妃糜氏、侧妃孙氏。”

糜夫人,作为糜竺之妹,早年对刘备事业资助巨大,代表著元从资本力量;

孙夫人,虽关係微妙,但其身份连接著江东旧部,册为侧妃,亦是平衡之术。

文武百官,皆依功劳资歷,各有擢升:

在文官体系中,对帮助刘备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贡献最大的,当推以下三人。

首功当属军师將军诸葛亮。

他统筹全局,为刘备入蜀之战筹备粮草、徵调兵马,居功至伟。

同时,诸葛亮还担任王世子刘禪的义父,地位特殊。

儘管在《汉中王劝进表》中,诸葛亮仅列名第五,但他原本署理左將军府事,实为刘备集团中的文官之首,总揽內外朝政。

此时刘备虽未予以显爵升迁,仅加封其为王世子太傅,却藉此向三军文武宣示:

诸葛亮乃辅佐两代君主的核心重臣。

其次,则是时任左將军府军师中郎將、假节、都督交州及扬州诸军事的庞统。

儘管朝中皆知庞统实为世子刘禪的军师,但在当时,刘禪既无官职亦无爵位,自然无法自行任命属官。

因此,庞统名义上仍归属刘备魔下。

为表彰庞统设策惊退孙权、智擒张辽与乐进之大功,刘备特晋升其为御史中丞,併兼任世子詹事,总管世子府一应事务。

第三位功勋之臣,乃是法正。

虽然益州之战的首功本当属张松,但因张松已被刘璋诛灭三族,即便封赏亦无人可受,遂追赠其为汉中王相。

此举一来意为“千金市骨”,示天下人刘备不忘旧功、篤情重义;

二来也可占住王相之位一一此职原本刘备属意诸葛亮,然而诸葛亮以“主公宜先外安天下,后理內朝”为由婉拒。

因此,法正便被列为益州之役的首功之臣。

被册封为尚书令,总督益州军政。

首功三人册封完毕,则是次功三人。

徐庶、糜竺、陆逊。

徐庶原本乃是荆州从事祭酒,按理说此时应该轮不到他。

但毕竟是新野元从,后又以刘禪座师的身份重新加入刘备阵营。

再加上在彭泽之时生死相隨、益州之战出谋划策。

所以被册封为诸曹尚书、世子少傅。

並继续协助关羽镇守荆州。

至於糜竺,作为最早追隨刘备的元勛巨贾,其功勋早已超越寻常文武。

昔日刘备落难徐州时,糜氏一族散尽家財,以两千奴客、亿万钱资助军需,更將妹妹嫁与刘备,可谓倾族相托。

此番虽未直接参与益州战役,但其长期总理后方粮餉调拨、维持財政运转,功在根本。

刘备特擢其为大司农,加光禄勛,爵位仅次於法正,享九卿最高秩俸。

此举既彰其从龙首功,亦向天下昭示:凡赤诚相献者,必得殊荣。

而陆逊之封赏尤为特殊。

此人原为江东豪族,在孙权败亡之际毅然率庐江子弟反正,不仅保全扬州文脉免遭战火,更以疑兵之计阻张辽於合肥,使刘备得以全力西进。

刘备为显包容四海之襟怀,特拜其为中书令,领扬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