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封赏群臣(1 / 3)
第190章 封赏群臣
襄阳城外,沔水之滨,
一座九丈高的黄土祭坛拔地而起,坛分三层,依周礼而制,旌旗猎猎,迎风招展。
玄色、赤色的汉家旗帜如同翻涌的云海,將祭坛拱卫在中央。
坛下,文武百官依品阶肃立,甲胃鲜明的虎费卫士持戟而立,从坛下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军容鼎盛,肃杀威严。
空气中瀰漫著檀香与泥土混合的气息,更添庄重。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诸葛亮、庞统、徐庶、法正等文武百官的“再三劝进”下,刘备“迫於眾议,为社稷计”
告祭天地,昭告天下,进位汉中王!
吉时已到,钟馨齐鸣,雅乐奏响。
刘备身著玄端冕服,头戴九冕冠,珠玉垂落,遮挡不住他眼中沉静而坚定的光芒。
他缓步登上高坛,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承载著四州之地、百万生民的期望,更承载著復兴汉室的沉重使命。
诸葛亮手持以“皇帝”名义擬就的册封詔书,立於坛中,声音清越而洪亮,穿透旷野,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惟建安十八年夏四月丙午,皇帝承天序命,
詔日:咨尔左將军、宜城亭侯备,朕之皇叔,体资文武,明篤诚,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今授尔璽綬,封为汉中王,锡兹白茅,定尔邦土,永为汉藩辅,克旧业,恢弘中兴—
钦哉!”
詔书宣读完毕,诸葛亮双手奉上以玉璧为钮、鐫刻“汉中王璽”的金质璽綬。
刘备躬身,郑重接过。
“臣,刘备,领旨谢恩!必恪尽职守,匡扶汉室,扫除逆贼,以报皇恩!”
刘备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天地间迴荡。
他高举璽綬,面向北方,深深三揖。
坛下文武百官、万千將士齐声高呼:
“拜见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浪如潮,震天动地,仿佛要將这时代的更叠宣告於天下。
紧接著,便是万眾瞩目的王嗣、后宫及文武大臣的册封:
“立子禪,为汉中王世子。”
刘禪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步伐稳健地出列,一步步登上高坛。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礼仪周到,没有丝毫差错。
来到刘备面前,他撩衣跪下,声音清朗却有力:
“儿臣刘禪,领旨谢恩!必勤学修德,辅佐父王,光大汉室!”
刘备看著眼前的儿子,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慰与期望。他將代表世子身份的玉圭和印信交到刘禪手中,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低声道:
“阿斗,汉室未来,繫於你我父子之肩。”
“儿臣明白。”刘禪抬头,自光坚定。
这一刻,坛下眾將的反应皆是心悦诚服。
关羽抚著长髯,丹凤眼中罕见的满是讚赏,微微頜首。他想起伏虎岩时,那小小身影临危不惧,指挥有度的模样。
张飞咧开大嘴,差点就要吼出来叫好,被身旁的赵云轻轻拉了一下衣袖才忍住,只是用力地挥舞著拳头,满脸的与有荣焉。
赵云看著刘禪,眼神温和而坚定。
他是看著阿斗长大的,从长坂坡的险死还生,到后来的文武兼修,再到千里奔袭、江夏监国,
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耀眼。
他坚信,这將是未来能继承主公仁德与志向的明君。
黄忠、魏延、秦琼、尉迟恭等將领,也无不面露敬色。
刘禪或许年少,但他身边的辛弃疾、高长恭、李,以及他一手参与组建、战力强悍的“少英营”,还有他在后勤调配、稳定后方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早已证明了他的价值绝非仅仅因为血脉。
军队最重实力,而刘禪已用事实证明了他拥有让人信服的实力。
在眾多欣慰的目光中,有一道目光尤为复杂。
他站在武將队列的中后位置,身形魁梧,面容刚毅,正是刘备的义子一一刘封。
当听到“立子禪为汉中王世子”时,刘封的拳头下意识地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世子终究是他。”一股酸涩与不甘再次涌上心头。
他比刘禪年长,武艺高强,自认弓马嫻熟,也曾隨义父征战,立下过功劳。
曾几何时,他也並非没有过一丝渺茫的幻想,尤其是在刘禪年幼体弱之时。
他总觉得,若是自己表现足够出色,或许但这一切幻想,在刘禪那次千里奔袭,如神兵天降般救回张飞,大破东吴时,被击得粉碎。
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这个看似文弱的弟弟,体內蕴藏著怎样的胆魄和决断力。
那不仅是勇气,更是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超凡的执行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