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秦淮茹回来了(2 / 4)
不想去找何秋,现在特别烦他。
这小子现在皮的很,比傻柱小的时候还能惹祸。
而且,傻柱对何秋在外的安全并不担忧。
因为这小子打小便随他娘习武,身手敏捷,寻常人等根本无法近身。
某日,槐在学校遭受了几个同学的欺凌。
她委屈地哭着去找何秋,何秋一看这情形,顿时火冒三丈,拉着槐便去找那帮欺负人的小子“算账”!
只见何秋一人追着五六个男孩子打,一直追到了他们的家门口。
打那以后,何秋在南锣鼓巷这片孩子堆里名声大噪,大有“平生不识陈近南,便逞英雄也枉然”的感觉!
成为“大哥”的何秋仿佛开启了人生密码,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不仅是院里的许小年、槐等孩子跟他一起玩,就是院外的一些孩子们也对他马首是瞻。
何秋只要一放学,指定是不着家。
如此一来,家中便只剩下了傻柱一人,望着空荡荡的房间,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孤寂感,觉得生活似乎少了些滋味。
就在这时,家中的正房门伴随着“吱呀”一声,缓缓地被推开了。
贾张氏那张堆满笑意的脸庞出现在了门口,她觍着脸,似乎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缓缓走了进来。
傻柱一听这声音,立刻从床上弹了起来,一脸疑惑地看着贾张氏,“哟,贾大妈,您是有什么事儿吗”
贾张氏一听这话,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她嗫嚅着,“啊……柱子啊,大妈其实是有件事想求你。”
傻柱一听,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心里暗自嘀咕:“这老太太不会又是来借钱的吧上次借的还没还呢……”
但他面上并未表露分毫,只是客气地回应道:“啊,贾大妈,您看我这还没到发工资的日子呢,家里的钱也都在秋菊那儿管着。要不,您稍等会儿,等她回来再说”
贾张氏一听这话,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尴尬之色,“这个嘛,柱子啊,我其实不是来借钱的,你千万别误会。上次借的钱,等小当下次回家,我们一定会还给你的,你放心。”
傻柱闻言,也显得有些不自在,他摆了摆手,笑道:“嗨!贾大妈,您别急,那钱的事儿不急于一时。等您手头宽裕了,再还我也不迟!”
见贾张氏不是来借钱的,傻柱心中稍安,随即问道:“那贾大妈,您今儿个找我,到底是什么事儿”
贾张氏缓缓开口道:“其实,是你淮茹嫂子的事儿,她刑满释放了,马上要回家了!届时,我想让你去车站帮着把她给接回来,成吗”
傻柱一听,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十年已逝。
“哦!是秦姐要回来了啊,这可是个大喜讯!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去接她!”傻柱爽快地答应道。
见傻柱如此痛快地应承下来,贾张氏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柱子,真是太感谢你了,关键时候还是得靠你啊!”
“那像秦京茹,真是个白眼狼。听说要去火车站接她姐姐,就推说单位有事走不开……”
“哼,这个白眼狼!当初若不是我们家帮她,她哪能有今天”贾张氏气愤地道。
傻柱瞅着愤愤不平的贾张氏,心道:“你说的秦京茹,她现在也是自顾不暇了,那有心思去管别人……”
…………
这年月的的四九城,别看是夏国的首都,某种意义上还只是个放大的农村。
与乡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建筑格局很像是把传统乡间的院子连起来,形成了胡同,街巷,夹道,甚至乡村的水井的痕迹还常见。林海音《城南旧事》四九城南城胡同之井一如乡村之井。
在许多旧文人看来,四九城也是最具有“乡愁”的城市,郁达夫就曾说只要在这里住上两三年,就会对四九城害起怀乡病来。
解放后虽然“天桥撂地摊”现象消失了,但“天桥”的文脉始终在四九城的胡同中活跃着。
虽然几年前彻底销声匿迹过一段时间,但到了这几年胡同里的“天桥”年再度复燃。
南锣鼓巷里许多蹬三轮的事实上都有着过去的老“天桥”的“影子”,安五爷这样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拉洋车的虽然早已不在,但三轮车却成为替代品,如今安五爷不仅拉人还开始去天桥拉货了。
这三轮车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都是四九城重要的运输工具,自然,也像老天桥一样,蹬三轮的多来自底层,卖力气,养家糊口,蹬起来因为负重,眼睛没什么内容,就是使劲蹬。
安五爷从南锣鼓巷到天桥转悠着拉活,在这待了几十年了,平时就在这固定“停车位”候着。
他的顾客也多一半是口口相传的回头客。
安五爷打小在锣鼓巷长大,从小耳濡目染,脑子里装了本京城历史。
你要是坐着安五爷的车跟他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