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名录(3 / 5)
能立职担事、兴官济民之人?
这一疑团,几乎瞬息之间,在每一个朝臣心头腾起,绵延不绝。
列队之中,有年轻官员瞪大了眼睛,想要从天子面上读出些许玩笑的意味,可偏偏——萧宁的神情却淡得出奇,语气平稳到近乎冷然。
他不像是在试探,也不像是在调侃。
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他们本该早就预料到的事实:
“你们不知道,不等于朕没有。”
“你们未见,不代表朕未寻。”
而正是这一点,才叫所有人更不安。
魏瑞目光一凝,不自觉地侧过头去看许居正。
他想说什么,却终究没有出口。
因为他也无法解释,这份名录究竟是从何而来,又为何陛下这般笃定,竟敢当众言之?
列中,有人轻咳一声,却咽回欲言的话。
有文臣一脸错愕,微张的唇一合再合,终于只是低下头去,不知是羞惭,还是难堪。
“他……从哪儿得来的?”
“陛下……他怎会认识这许多寒门贤才?”
“难道……这名录里真有人是我们才甫拟荐的?”
更多的目光,开始彼此交换。
起初是疑,随后便转作惴惴不安。
他们忽然意识到一个可能性——这位年少帝王,这位曾以“未识政务”、“经验不足”而被新党诸臣轻视的天子。
或许早已在他们眼皮底下,行走得比任何人都远、都深、都沉。
他或许早就着手谋划,早就开始挑选、观察、积蓄。
他从未声张,却一击便可打中最深处的空虚。
在这一刻,“才俊之能”不再是问题,真正震动他们的,是“朕也识得”这四字之后,那个悄无声息布局天下的影子。
是那份几乎不合常理的掌控力。
是那一座藏于宫墙背后、并未随新党退场而出现,却足以改变朝堂结构的“无形选官体系”。
他们一向自信自己才是庙堂人才储备的掌控者,是唯一的通道,是选贤任能的最终保证。
可现在,那份掌控权正悄悄地,被从他们手中剥离。
他们不敢相信。
但他们不得不信。
天子言之凿凿,从容不迫;若非真有实据,又怎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抛出如此惊人之言?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追问“那名录安在”。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为他们害怕,若天子真一摊手,那名录上赫然写着他们方才提及之人、苦寻数年之才,那这朝堂上,还有什么不是陛下心知肚明的?
而他们,又究竟在为谁奔忙、为谁筹划、为谁倚重?
许居正的手,仍握在袖中,指节却微微收紧。
他想再说一句什么,终究只是轻轻吐出一口气,未发一语。
殿中,风声不起。
阳光微斜。
唯有天子端坐御阶,似笑非笑,眼底波澜无声。
金銮殿上,风声未动,旌旗如雕。
晨光透过琉璃窗棂,在朱红色的丹柱之间流转,似流水覆玉,缓缓铺洒而下,在群臣身上投下斑驳光影。
肃穆之下,疑惑依旧未解。
自萧宁那句“诸位所荐之人,朕也识得”落下,整座朝堂便如被定在原地。
殿中没有人言语,但每一张面孔、每一双眼神,都在思索、在权衡、在等待。
这是一种近乎诡异的静默——不是出于敬畏,也不是出于迟疑,而是一种带着本能抗拒的、不愿相信的错愕。
所有人都在等,等一个解释,等一个佐证,等那个看似不可能、却由天子亲口道出的“预备人选名录”的真实面貌。
萧宁缓缓起身,脚步未动,双袖一展,微笑着道:
“我知道,诸位可能不敢轻信。”
“亦或者,是担忧朕所准备之人,并不符合大尧之需。”
“但既然今日已至此地,不如——大家便一同看看这份名录。”
话音甫落,一名司礼监内侍应声上前,从天子身侧案几上取出一册青玉封皮的文册,小心捧起,自御阶而下,步步平稳,缓缓行向列臣之首的许居正。
那名册不厚,封面素雅,只镶一圈银边,无名无签,无署无章。
可当它递到许居正手中时,这位阅尽庙堂风波、屹立朝纲三十载的阁老,却在触手那一刻,竟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他低头翻开第一页,手指刚触及纸角,眉目便在下一瞬骤然一震。
只见第一页,便列有七人之名。
首名,便是“柳怀章”三字。
名字之下,小注依旧隽秀工整:
“柳怀章,南岳人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