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吏部发威(3 / 5)

加入书签

“兵为国本,但国本非兵一人之事!”

“若人人都像你这般逞一己之气,那我这大尧,还如何革弊布新?”

话音落下,众臣皆惊!

边孟广一愣,脸色铁青,却欲言又止。

殿上空气凝滞,清流众臣脸色皆变。

许居正、霍纲同时起身,一眼望向郭仪。

郭仪却依旧不动,只轻轻抿了一口茶。

许居正轻声:“郭相……此时你还坐得住?若再不说,恐怕便真的……”

郭仪放下茶盏,淡然一笑。

“不急。”

许居正急道:“陛下分明被蛊惑……”

“不。”郭仪淡淡打断,“你看得太浅了。”

“太浅?”

“你们……没看出来么?”

郭仪目光扫过殿中,最后落在萧宁身上,目光中带着一抹了然与沉稳:“他是在演。”

此言一出,众人震动!

“演?!”许居正低呼,“你是说……陛下,早就识破了?”

郭仪笑了笑,眼神幽深:“边孟广是个直人,但不是傻子。你以为他不知现在不是出言的时机?他知。”

“可他仍出言反驳,为何?”

“因为——有人要当那个‘撞山之人’。”

“你再看看陛下……语气虽斥,却并未责罚,连一个‘降职’都未提。你以为……这叫震怒?”

霍纲愣了愣,猛然一震:“……是做给新党看的?”

“正是。”郭仪低声道,“做给王擎重、林志远他们看,让他们以为——他信了。”

“引蛇出洞。”许居正呼吸微紧。

“他让他们以为可以胡作非为,让他们放松警惕,尽情布局——等他们把网织好、线拉满,反手就是一剑断筋拔骨!”

此言落地,清流诸臣皆悚然!

许久,许居正低声:“若真是如此……那我等,险些误了大事。”

郭仪缓缓摇头,仰望高殿之上的那道黑金袍身影:

“你们都只看到了他手中之剑,却忘了……”

“他如今,已经是……真正的帝王了。”

太和殿内,余音尚在。

林志远提出的改革条陈余波未平,殿中不少新党官员尚沉浸在方才那番得意中,彼此暗自点头,交握目光。

虽然清流中已有反驳之声,甚至边孟广更是当场顶撞,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陛下没有否定林志远的提案,反而隐隐露出几分赞赏。

这一幕,令新党众人暗喜于心,也令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眉头皱得更深。

就在此时,天子高坐金阶之上,目光如炬,忽然转向殿中众臣,声音沉稳:

“刚才所言,乃国策之议,可谓纲目已定,枝节未梳。”

“但大策归根,仍需人去执行。”

“过去一年,大尧之乱不断,左相谋逆,孟党叛国,四王并起,战火连绵。”

“国土可收,百姓可抚,唯独朝堂之缺,尤需速补。”

他话音一顿,目光落向吏部班列。

“朕要问,吏部近月来招才进贤之事,可曾上呈备策?”

这一问,殿中气氛顿时陡紧!

众臣无不精神一振。

这是今日朝议的第二个焦点——也是压轴之议。

比起国策改革,这一议题,才是真正攸关官员去留、权柄更迭的实质性大动!

吏部,掌人事升黜,乃百官命脉所在。

若国策是纲,那么吏部的荐人、任官,就是将纲施行于实的手段与利刃。

如今陛下亲自发问,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立于朝列中的吏部尚书王擎重,身穿大红正三品朝服,身姿微躬,眼神却波澜不惊。

早在数日前他便料到此刻会来,今日的“改风日”,新党真正的杀手锏,不在林志远的纸上改革,而在他手中的——人事!

王擎重缓缓出列,拜倒在地,语气温和从容:

“回禀陛下。”

“朝廷连年动荡,诸道多空,五府七司,官缺百余,外镇郡守、内阁属员,皆有急补之需。”

“臣等早有准备,三日前已拟定《吏补四策》,从下任事,从中推才,从上察廉,从广引士。”

“其中尤以‘广引士’为急,臣拟于春季举行特招恩科,面向三道四镇与江南学宫,优取俊才,量才录用。”

“并请陛下恩准,由吏部统一筹办,凡各地荐举之士,皆需先入吏部试议,再定归属。”

“此外,臣等亦修定《荐举三准》草案——凡入朝为官,须具‘廉、才、学’三准,一者不廉即拒,二者无才不拔,三者无学不任。”

“臣以为,唯有从源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