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月8日一(5 / 6)
知《一千零一夜》来自何方疑惑的眼神呆呆看着毛哥。
城里的孩子领悟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晚上家人都回来的时候,跟妈妈说自己牵驴吃了邻家奶奶谷子的事儿。
姥爷说,我早就知道了,给邻家的嫂子说过了,她还夸奖我外甥到底是城里人,到底比咱乡下的野孩子有出息多了。
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让你认识认识啥是庄稼也不算白回来一趟。
晚饭后,妈妈拿着几斤大米跟白面领着毛孩子到老奶奶家赔礼。
妈妈说,“都是我不好,要说我是您看着长大的,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只是孩子城里出生,第一次回到农村,地里的庄稼野草分辨不清,谁知闹出这么大的事儿来。
给你家拿点粮食先吃着,到时候地里减的产量我给你们补上。
咱们自打建村几代的邻居绝不会让你家损失太多,更不能因此而伤了和睦。”
“他姑,看你说的,我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这些稀罕粮食我可不能要。
你从城里车马劳顿带来多不容易,我们怎好拿你们的东西。
等秋天打下粮食还打算给你们捎去一口袋呢。”
奶奶说啥不留,邻家姑姑说不留也不好走开,没办法奶奶千好万好的留了下来。
孙子对奶奶留下邻家姑姑米面觉得伤了自己跟毛哥的关系,开始生气起来。
觉得毛哥再也不会理自己了,再也不会给自己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了。
但是吃到白米饭的时候,觉得驴把谷地给吃了很值。
要不哪里会有这么好的白米饭可吃。
孙子问奶奶,“这么好的白米咱们为啥不种?”
奶奶说,“这里不适合,需要很多的水。”
“那城里一定有很多的水?”
奶奶看着啥也不懂的孙子说,“城里人不种地。”
“不种地,白米白面哪里来的?”
“是国家供应的,城里人天生就有国家供应的粮食。”
孙子那时才知道邻家姑姑每次从城里带回来的米面都是国家供应的。
奶奶告诉孙子,邻家姑姑是读书出去嫁到了城里。
你以后也要好好读书,读好书进到城里,也过着不缺吃不缺穿要啥有啥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孙子默默不再言语了。
说到这,那个焊工停了下来,尽管人们没有像黄茂生那样听得深有感触,除了节奏不变的雨声,依然静静地保持着耐心听下去的礼貌。
那人又接着说,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于是又接着说。
没过几年,随着邻家老人相继去世,邻家的姑姑再也没有回到村里。
以前每次回来的时候,总带些礼物特意看望邻家奶奶,毛哥也会捎些书籍给邻家孙子,在寄来的《一千零一夜》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几句话倒使他一直记忆犹新。
怨我做事欠思量,野草天然生的矮,庄稼辛苦长势高。
自作聪明犯下错,好在农家人宽厚,不急不恼反说好。
尽管邻家孙子也曾细心读过那些书,总不能从书里得到像听他讲《一千零一夜》故事那样着迷的兴趣。
邻家姑姑最后那次离开的时候,给邻家奶奶深深鞠了一躬,接着把一个红包留给奶奶,尽管奶奶一再拒绝,不能收。
邻家姑姑说,“大娘,收下吧,这钱我不是以邻居亲戚的身份给您的,是我做一名党员应该做到的。
别人怎样我自不知,我只做好我自己。
正因为你家大爷的事儿才激励我努力去读书,我才走进了城里,你们是我心里最敬仰的人。”
以后每年奶奶都会收到邻家姑姑寄来的红包,直到奶奶去世。
以后,那家的孙子长大了,一直带着愧疚的心理把这件事深深地藏在心里。
尽管孙子从来没问过奶奶,奶奶也从来没跟孙子说过,但孙子什么都知道。
爷爷是在战场打鬼子的时候牺牲了,回来的人说,“爷爷遭到鬼子袭击的时候手里的武器压制不住敌人的进攻才牺牲的。”
那人送来爷爷遗物离开的时候,眼里流着泪说,“是咱们武器不赢人,要不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牺牲。
尽管战争结果是胜利的,但咱们付出了更多英勇不屈的生命,为战争而牺牲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如果咱们有像敌人一样的武器,我敢说凭咱们毫不惧怕死亡的机智果敢,定会用最小的牺牲赢得最大的胜利。
咱们可是自古就参透兵法的民族。
会一战而使敌人再也不敢轻易冒犯。
只可惜精良的武器不是那么轻易得到的,靠着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战胜敌人终究不是战争获胜的法则。
打铁还需本身硬,战争光靠英勇是不行的。”
村里人都知道这件事儿,邻家的女孩从那以后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努力读书。
一定为国家制造更赢人的武器来,为像邻家牺牲的大爷一样逝去的英烈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