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月1日4(3 / 8)
那样严重血糊淋啦人人看了都感到痛心的重伤,自己竟然都没有吭一声。
杨林镇的人口数量不具备独立办初中的条件,为了方便上下孩子读书方便,在离杨林镇不到十几里远的地方集中办了一所初中。
每天杨林镇读初中的学生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也还算方便,一来不算很远的路途没有太大的陡坡,加上孩们逐渐长大了有了自立的能力。
上一代农民自感觉吃了不少的苦头,活得很不容易,最大的愿望是再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过跟自己一样的生活。
尽管他们的日子过得还都不很富裕,但是在满足孩子吃的用的方面却显得毫不吝惜,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吃他们想吃的食物,穿他们想穿的衣服。
这些看似单纯优渥的物质条件,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就像庄稼地里施足了化肥,但缺少雨水及时的浇灌造成营养失衡生长出来的庄稼。
原本贫困的现状却没有让孩子身受体会和得到教育,出现了跟他们想法悖逆的结果,相互之间攀比,争强好胜,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给惯坏了,算是毁了他们。
吃好的,穿好的,打算让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的心,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谁知道他们都想错了,除了给这些十五六七岁的孩子带来了比父母还要健壮的体格,再就是偏激的性格,扭曲的灵魂。
那个时代有过读书经历的人都知道,不能把所有的毛病归咎于孩子们身上,就像偏远地区展的落后不能完全归咎于人们思想木讷,生性的懒惰(事实越是偏远地区要想维持基本生存越是需要努力的付出),孩子们成绩普遍低下同样不能把责任推到先天智力的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尊师重教古之传统,把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看成是塑造人类灵魂,抬举到高无上的地位。
凭着关系,愚人也想之为圣,术业无专工攻,遇惑而不解。
教师少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少有经受大学学堂严谨探求知识的阅历和学识,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们走进大学学堂。
就像一个从未经历过战场厮杀的人,又怎么能知道战争的现实和残酷。
一切论调都是空之泛泛。
环境造就倒使孩子们显得早熟了,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什么农药治什么虫,有的说出来经验比大人还显得老道。
谁家的母猪下了几个猪崽子,谁家的母驴跟谁家的二马配上了种,谁家的媳妇眉来眼去的跟谁家的男人偷偷地好上了,谁家的男人出去打工刚刚离开家门,家里的女人就把一个男人勾搭到家里,诸多不一,林林总总,道听途说,广泛的信息来源,乌七八糟的事在这里总能有所听闻。
尽管一个个表面都显得成熟,但是一说到学问,一塌糊涂得总是羞于启齿。
做出的事情也出了大人们想象。
很多的孩子在刚进入初中的校门就偷偷的开始恋爱了,甚至有的女孩子为争夺一个面相姣好的男小子,跟同龄的女孩子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以前男孩子稍有不和动手打架倒也寻常,如今女孩子打架也同样见惯了。
当然,有的男孩子也为自己能得到比别人更好的女孩,钟情而高兴的心里远远过在学习上得到好成绩的心情。
人生的成长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得到理智的引导和来自方方面面真诚的关爱,当幼稚的思维还不能左右自己理智行动的时候,或者说还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为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进的时候,头脑一时冲动是很容易做出有反常规的事来,很容易被别人引上歧路的。
青春懵懂的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糟蹋的阶段。
世上的事情好像都在重复着一个道理,当你拥有最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它的美好,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了可贵。
因此美好不在于拥有而在与失去。
这些在身体育上刚刚成熟,社会经验和知识渊博程度还没有独立的能力为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
人生、事业、爱情、责任这些值得深深思考,以此考量一个人成熟标准的问题,却总是被看得极为轻率。
好像人生无大事。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些希望自己孩子在读书道路上有所出息的大人们早就现了这种可怕的现象,害怕自己的孩子跟着那些坏孩子学坏,相反,那些坏孩子家里的大人早就无所谓自己孩子的好坏。
如今,严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男孩子任凭家里条件再好娶媳妇的也成了让人头疼的事,女孩子都盯着城里光景,即使再多的彩礼也难留得住。
如果自家的小子能早早的勾引一个不花钱的媳妇回来,倒也算是本事,不知给家里减去多大的负担,反正读书又没有指望,谁又能说这不算是好事呢?农业的土地农民种,农民种下的种子农民收,农村永远离不了种地的人。
难以支撑的高昂彩礼是每个男孩子家里大人最愁心的事。
抱着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