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拉美电影(2 / 2)
座大都市》。
然而,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扩张,巴西本土电影产业受到冲击,许多制片厂被迫关闭。
193o年代,有声电影的到来为巴西电影带来新的机遇。
1933年,阿德玛尔·贡萨加执导的《女人之声》成为巴西第一部有声长片,融合音乐与喜剧元素,奠定后来“香颂电影”
的基础。
2o世纪4o至5o年代,巴西电影进入“香颂电影”
时期,这是一种融合音乐、喜剧和狂欢节文化的商业电影类型。
大西洋电影公司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制片厂,推出了《狂欢节之夜》等卖座影片。
尽管这些电影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批评者认为它们过于迎合大众娱乐,缺乏艺术深度。
与此同时,一些导演开始探索更具社会批判性的电影风格。
1953年,利马·巴雷托执导的《奥贡的愤怒》,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冒险片奖,标志着巴西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196o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巴西电影迎来了一场重要的艺术变革——新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用摄影机书写社会现实”
,强调低成本制作、非职业演员和真实场景拍摄。
格劳贝尔·罗查是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黑上帝白魔鬼》和《痛苦的大地》,以寓言式叙事探讨巴西的殖民历史、阶级斗争和宗教冲突,成为拉美电影的经典之作。
然而,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后,政府对电影审查加剧,许多导演被迫流亡海外。
尽管如此,新电影运动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巴西独立电影奠定了基础。
198o年代,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巴西电影产业逐渐复苏,1985年,布鲁诺·巴列托的《再见巴西》,成为国际热门影片,展现了巴西社会的变迁。
199o年代,巴西电影迎来新的繁荣期,1998年,沃尔特·塞勒斯(91a1tersa11es)的《中央车站》,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使巴西电影再次进入全球视野。
费尔南多·梅雷莱斯的《上帝之城》,则以其凌厉的剪辑和真实的社会描绘震撼全球,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巴西电影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