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拉美电影(1 / 2)

加入书签

伊万卡母女离开白宫,并没有返回洛杉矶,而是前往纽约,看望伊凡娜,至少待上两天。

古旋风却在片场接待来自巴西电影界参观团,由巴西着名电影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领衔的参观团,阵容庞大,几乎囊括巴西电影界的半壁江山。

一直以来,拉丁语电影,作为拉美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视觉表达,在世界影坛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从墨西哥的黄金时代到阿根廷的新浪潮,从巴西的新电影运动到古巴的革命影像,拉丁语电影不仅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更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全球观众了解拉美社会的一扇窗口。

拉美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o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本土电影人的探索,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工业。

其中,墨西哥电影的“黄金时代”

(193o—195o年代)尤为耀眼。

这一时期,墨西哥电影以歌舞片、情节剧和民俗题材为主,涌现出如《玛丽亚·坎德拉里亚》(1944)、《被遗忘的人们》(195o)等经典作品。

导演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和摄影师加夫列尔·菲格罗亚的合作,奠定了墨西哥电影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其镜头下的拉美乡村与城市景观,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饱含社会批判。

与此同时,阿根廷电影也在2o世纪中叶迎来繁荣。

以莱奥波尔多·托雷·尼尔松为代表的导演,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技法与本土叙事结合,创作出《天使之家》(1957)等作品,探讨中产阶级的虚伪与社会的压抑。

这些电影不仅在本土广受欢迎,更在欧洲电影节上获得认可,使拉美电影次进入国际视野。

2o世纪6o至7o年代,受古巴革命和全球左翼思潮影响,拉美电影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新电影运动”

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电影作为武器”

,强调电影应服务于社会变革,揭露殖民主义、独裁统治和不平等现象。

巴西的“新电影”

是其中的代表,导演格劳贝尔·罗查在《黑上帝白魔鬼》中,以寓言式的手法描绘了东北部农民的苦难,其粗粝的影像风格和激进的政治立场震撼了国际影坛。

同样,古巴电影也在革命后迅展,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亚的《低度开的回忆》,以意识流手法反思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成为拉美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普遍采用低成本、实景拍摄的方式,以贴近现实。

他们的作品不仅挑战了好莱坞的商业美学,更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拉美电影语言,混合魔幻现实主义、纪录片风格和激进政治表达。

进入21世纪,拉美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一方面,新一代导演继续关注社会议题,如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以个人记忆折射国家的阶级与种族问题,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智利说不》,则通过历史题材探讨民主与媒体的关系。

以及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上帝之城》都令拉美电影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拉美电影也在类型片上取得突破,阿根廷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荒蛮故事》以黑色幽默解构人性,成为国际票房黑马,巴西电影《精英部队》则以凌厉的节奏展现里约热内卢的暴力现实,刷新了犯罪片的叙事方式。

此外,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拉美电影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f1ix等公司投资制作的拉美剧集和电影,如《毒枭》《女佣》等,进一步扩大了拉美故事的影响力。

拉美电影的独特性,源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先,殖民历史与土着传统的交织,使拉美电影常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如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将神话与历史创伤融为一体。

其次,社会的不平等与政治动荡,使得拉美电影始终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如阿根廷电影《官方说法》直面军政府时期的失踪人口问题。

拉美电影的音乐、色彩和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从巴西桑巴到墨西哥亡灵节,从探戈舞曲到安第斯山民谣,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听体验,更成为拉美文化的象征。

只是受限于社会经济展,拉美电影始终在独立与商业电影之间反复尝试,长期以来都是沦为好莱坞的附庸,特别是“距离美国太近,距离上帝太远”

的墨西哥。

至于巴西电影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放映机次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亮相,激本土电影制作的热情。

19oo年,巴西第一部本土电影《巴西的风景》由阿方索·塞格雷拍摄,标志着巴西电影工业的诞生。

2o世纪2o年代,巴西电影进入默片黄金期,涌现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瓜拉尼》和《圣保罗,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