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当狗不得(24)(2 / 2)
节奏把握好,质量是第一位的。”
沈善登点点头道:“走,一起去会议室,刚好有节课。”
制片班。
包括周奇峰在内,这期制片人培训班一共选了五个人,都是参与过《督公》、《嘉靖》、《囧途》等项目的核心制片团队成员。
平均年龄才三十岁左右,非常年轻。
都是公司内部有潜力的苗子,已经上了段时间课了,穿插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培训。
课程内容有理论,还有结合《督公》、《囧途》、《嘉靖》的实际案例进行复盘分析。
理论部分,有北电管理系,以及石油大学工程管理的老师授课。
这些高校里的老师还好,也没什么经验。
实践部分,公司聘请了重工企业的工程师,充当顾问。
闹出了不小笑话,人家来看了流程,第一反应就是,这管理也太混乱了。
当得知沈善登公司的几个项目,已经是电影行业组织管理最顶级的,遥遥领先于同行。
就非常难绷。
整个课程,包括制片课程、导演课程的教材,都是他们一帮人慢慢摸索的,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一起编写教材。
没有学习对象,这是电影行业头一遭。
编写的,名为教材,其实是电影制作操作手册。
沈善登偶尔也会亲自来授课,有时也会来听课。
今天这节课,是务虚的课。
沈善登讲的是他对于制片人这个角色的核心定位。
他开门见山道:“很多人觉得制片人就是管钱的,或者就是给导演打杂的。在我看来,都没说到点子上。”
“制片人的核心定位,就两个词:管理和定向。”
“管理,不是指手画脚,而是要把整个剧组的资源,人、财、物、时间,高效的整合起来,确保剧组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一样运转顺畅。小到一顿盒饭,大到拍摄周期,你心里都得有本账。”
“更重要的是定向。”
沈善登加重了语气,“制片人要深刻理解项目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要把握住剧组工作的整体方向不跑偏。”
“你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好导演的创作,为导演排除万难,提供最好的创作环境。但这不是无条件的服从,当导演的创作可能出现重大偏差,可能损害项目根本时,制片人必须有站出来纠偏的勇气和能力。”
沈善登要走的路,不是好莱坞的制片中心制资本至上。
也不是国内导演中心制,项目好坏纯看导演发挥,作者电影气息浓郁,神一手,鬼一手。
沈善登要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制作之路。
他总结道:“所以,一个好的制片人,既是导演最可靠的盟友和后盾,也是项目航向的瞭望者和校准器。既要能埋头拉车,也要能抬头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