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工业电影的道路(34)(1 / 2)
会议室里,气氛并不严肃。
反而因为沈善登偶尔穿插的几句调侃,而显得颇为放松。
沈善登讲课不喜欢照本宣科,更倾向于分享实战中的得失。
有年轻的制片人学员提出疑问,关于如何平衡导演的艺术追求和预算限制。
沈善登也会停下来,结合自己的例子耐心解答,从不空谈理论。
他也从来不回避核心问题,直截了当谈到了他自己的电影理念。
“咱们干这行,尤其是坐在制片人这个位置上,就得认清一个现实,电影事业,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追求的,是一种高度务实、工业优先、市场驱动的事业。”
“别被那些虚头巴脑的话术给骗了。”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年轻面孔,语气诚恳但又直接:“我觉得,当下中国电影,缺的不是能干活儿的兵,基层、中层,肯吃苦的人不少。”
“缺的是什么是能带头、敢决策、懂方向的将!”
“老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咱们中国电影人里头,好兵很多,但很多当将的,骨子里怂。”
“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固步自封,要么压根不懂现代工业怎么运作。”
这话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但笑过后,都陷入了思考。
刷刷刷,不少人,不忘低头记录。
沈善登谈到了外界对他的误解:“有些媒体,还有圈里一些人,惟恐天下不乱!”
“说我沈善登的理念就是‘中国电影要先学会做生意,才能谈做艺术’。这话对,也不全对。”
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对的一面是,制片人就是要算生意账,要会做生意,这是一个基本素质。”
“但更深层的逻辑是,我们必须先建立起强大的电影工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业基础都没有,空谈艺术,那是无根之木。”
沈善登从不回避自己的电影理念。
“我说过,弱国无艺术,强国无需艺术。这个是长期不会改变的现状,是当下世界电影产业的主流。”
沈善登说得毫不客气,“我们当下电影工业薄弱、市场狭小、缺乏国际话语权,‘艺术追求’只是关起门来自嗨。”
“我们现在还处于好莱坞玩什么的,我们只能模仿一下。”
“虽然不至于像十几年前只能干看着,但是我们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出来,他们玩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还是要听着。”
沈善登道:“我们不想被人家定义,只有一条路,唯一路径,就是工业筑基,商业先行。”
“没有成熟的制片体系、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和发行网络,再天才的创意也是纸上谈兵。”
“只有通过成功的商业类型片,把市场做大,把观众培养起来,把人才锻炼出来,把资本积累起来,才有底气,有资源去谈类型电影。”
“我们不要管外面怎么说,本土市场是我们的根,必须优先服务好中国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基本盘。”
“文化出海我是不急的,虚名没意思。真有其他方面压力,我们就免费送给人家放映。”
“但是不好看的电影,垃圾的电影,免费送,人家也不要。”
大家听的认真。
影视行业的现状,要论影视剧的输出,电影远不及电视剧。
说到底,还是电影拉胯。
沈善登看向在场的学员们,“电影工业的建立,离不开优秀的制片人,优秀的组织者。你们就是未来的将!”
“你们当中,有原来就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的,也有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比如以前做工程的、做管理的。”
“为什么我要用你们因为做电影剧组,尤其是大制作的领导者,你实际扮演的就是一个大型工程总调度人的角色。”
“核心能力就是一条,怎么在有限的资源,时间、金钱、人力条件下,进行最优调配,最大程度的把创意呈现出来,达到最佳结果。”
为了说明这一点,沈善登举了实际的例子。
沈善登感慨的摇了摇头:“我举个例子,你们里也有人跟着我一块去过陆钏《南京!南京!》的剧组。”
“《南京》剧组的情形可能都想象不到,一个一百多人的剧组,连一口热乎的盒饭都供应不上!”
“组织混乱到什么程度要么是饭没按时做好,大多数人饿着肚子等;要么饭送上来了,早就凉透了。”
“一顿午饭,能从中午拖拉到下午三点多才吃上,现场一片忙乱。就这么一件最基本的小事,都搞不定。”
沈善登抛出了一个让学员们咋舌的对比。
“2005年全球和北美的票房冠军《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这个剧组,最多的时候,有将近一万五千名员工同时在不同场地开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