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叉口暗影与沙民传闻(1 / 3)

加入书签

驼队沿着干涸的河床遗迹,在死寂的沙海中艰难前行。烈日炙烤着无垠的黄沙,热浪扭曲着视线,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息。昨日的厮杀仿佛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留下的除了几座新坟和商队众人心头的阴霾,便是对“黑蝎子”更深的忌惮。

刘臻骑在骆驼上,微眯着眼,看似在打盹,实则感知全开,警惕着四周任何一丝异动。与商队同行,固然能稍作掩护,但也意味着目标更大,更容易被盯上。韩管事和那名叫做“青珞”的女弩手对他恭敬有加,却也带着几分探究。他并不多言,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维持着一个身手不凡、目的神秘的游历者形象。

连续跋涉两日,除了偶尔掠过天空的孤鹰和沙地上迅捷爬行的蜥蜴,并未再遇到其他活物,连“黑蝎子”的踪影也仿佛消失了一般。但这种平静,反而更让人不安。

第三日黄昏,天际被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时,前方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一片模糊的轮廓。那并非绿洲,而是一片依托着几座巨大风蚀岩山建立的、由低矮土坯房屋和帐篷组成的聚居地。几缕炊烟袅袅升起,在空旷的荒漠中显得格外珍贵。

“到了!前面就是三叉口!”韩管事指着那片轮廓,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声音却压得很低,“大家都打起精神,这地方鱼龙混杂,不比外面安全多少。”

随着驼队靠近,三叉口的全貌逐渐清晰。它坐落在一个天然形成的、三股干涸古河道交汇的洼地中,地势相对隐蔽。房屋大多破败,用黄土和碎石垒成,街道狭窄肮脏,空气中混杂着牲畜粪便、烤馕和某种劣质烟草的味道。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有裹着厚实头巾、眼神警惕的沙漠旅人,有袒露着精壮上身、腰间挎着弯刀的佣兵,也有穿着破烂、眼神麻木的本地居民。几个看似驿站伙计的人懒洋洋地靠在土墙边,打量着到来的驼队。

这里没有明显的秩序,一种混乱而压抑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韩管事显然对这里颇为熟悉,指挥驼队熟门熟路地绕到聚居地边缘一处相对独立、有土墙围拢的大院前。院门口挂着一个歪斜的木牌,上面用模糊的颜料画着一只骆驼和一碗水的图案,看来是一处兼营住宿的骆驼驿站。

“老沙克!老沙克!开门!是我,老韩!”韩管事上前拍打着厚重的木门。

过了好一会儿,门上的一个小窗才被拉开,露出一双浑浊而警惕的眼睛。看清是韩管事后,里面传来卸下门闩的沉重声响,木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佝偻着背、脸上布满深壑般皱纹的老者站在门内,沙哑着嗓子道:“是老韩啊,这次怎么这么晚?路上不太平?”

“别提了,差点栽在‘黑蝎子’手里。”韩管事叹了口气,侧身让开,示意驼队进院,“多亏了这位刘壮士出手相助。”他指了指刘臻。

老沙克浑浊的目光在刘臻身上扫过,尤其是在他腰间的刀上停留了一瞬,微微点头,没再多问,转身引着众人进入院子。院子很大,堆放着一些杂物和草料,角落里有水井和牲口棚。虽然简陋,但围墙高大,给人一种安全感。

安顿好驼队,分配了房间(不过是土坯房里的大通铺),韩管事招呼刘臻和青珞到一间充当账房的小土屋里,老沙克端来了粗茶和烤饼。

“刘壮士,这里是三叉口最大的驿站,老沙克是这里的老板,也是消息最灵通的人之一。”韩管事介绍道,“你有什么想打听的,或许可以问问老沙克。”

刘臻看向老沙克,直接问道:“老人家,可曾听说过‘石肤部落’?”

老沙克正低头拨弄着炭火盆,闻言动作微微一顿,抬起眼皮,深深看了刘臻一眼,慢悠悠地道:“石肤部落,年轻人,打听这个做什么?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传说了。”

“游历之人,对荒漠古事有些兴趣。”刘臻语气平淡。

老沙克呷了一口粗茶,缓缓道:“传说罢了,说是住在西边黑石山脉里的野人,皮肤像石头一样硬,力气比骆驼还大,不跟外人打交道。几十年前好像还有人见过他们的踪迹,后来就再没消息了。有人说他们迁到更深的山里去了,也有人说惹了不该惹的东西,灭族了。”他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沧桑。

“黑石山脉怎么走?”刘臻追问。

老沙克伸出枯瘦的手指,蘸了点茶水,在破旧的木桌上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线:“从这里往西,穿过‘鬼哭戈壁’,看到一片像被火烧过一样的黑石头山,就是了。不过。”他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告,“那地方邪门得很,戈壁里有流沙和毒蝎,黑石山更是不干净。这些年,想去那边发财或找刺激的愣头青,十个有九个没回来。我劝你啊,年轻人,别去招惹。”

“不干净?”刘臻捕捉到这个字眼。

老沙克却闭上了嘴,只是摇头,不肯再多说,仿佛触及了什么禁忌。

刘臻知道再问也无用,便换了个问题:“最近这附近,除了‘黑蝎子’,还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或者生面孔吗?”

老沙克抬起眼皮,看了看窗外渐暗的天色,低声道:“三叉口哪天没有生面孔?不过前几天倒是来了几个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