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5章 张主任给的办法(3 / 4)

加入书签

    中午时分,第一批参与“回声日”的志愿者陆续抵达青云湖。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非洲的乡村教师、北欧的心理医生、南美的街头诗人、中东的和平调解员……他们都不是技术人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曾在某个深夜,对着空房间喊出再也得不到回应的名字。

    苏晚召集他们在静听堂外集会,没有演讲,没有仪式,只有十二盏灯依次点亮,象征十二个群鸣节点的永久联结。

    “从今天起,‘守桥人’不再是一个人。”她说,“它是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她宣布成立“第十三课联盟”,在全球设立五十个基层回声站,培训普通民众使用简易版群鸣设备,帮助亲人之间完成情感传递。项目不依赖政府资助,全靠民间捐赠与志愿者运营。她亲自编写教材,第一课标题是:

    >**《如何让你爱的人听见你》**

    课程内容很简单:每天花十分钟,对着录音设备说出你想说的话,不必修饰,不必完整,只要真心。然后交给回声站录入系统。也许某一天,某个陌生人会在无意间听到,心头一颤,忽然想起自己也该给谁打个电话。

    三个月后,第一份年度报告出炉:

    -全球共收录“遗愿之声”17,423条;

    -成功触发情感共振事件892起;

    -三名抑郁症患者在听见亡父/母留言后放弃自杀;

    -巴西一对失散二十年的兄妹因一段童年歌谣相认;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老人,在听到妻子五十年前的情书录音后,突然清晰地说出:“我爱你,我一直都记得。”

    媒体称其为“心灵复兴运动”,联合国秘书长发表讲话,呼吁各国重视“情感基础设施建设”。

    而苏晚,依旧住在青云湖畔的小屋里。

    她每天清晨打扫回声馆,整理新收到的物品,回复各地志愿者的咨询邮件。她不再频繁接入共感层,避免过度损耗神经系统。但她坚持做一件事: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晚上,独自坐在旧秋千上,播放一段从未公开的录音。

    那是林念留给她的最后一段话。

    “苏晚,如果你听到这个,说明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试图复制我。你要做的是超越我,去建立一个不需要‘天才’也能被听见的世界。技术会老化,制度会崩塌,唯有倾听,能让人类在黑暗中互相辨认。答应我,永远不要关闭耳朵,更不要关闭心。”

    每次听完,她都会轻轻说一句:“我答应你。”

    某夜,她照例播放录音,却发现声音出现了细微变化??在林念的话语结束后,多了一段极轻的呼吸声,接着是一个孩子的笑声。

    她愣住。

    反复回放,确认并非设备故障。

    她立刻调取原始数据流,发现这段新增音频并非后期植入,而是原本就存在于群鸣网络底层,只是直到此刻才因某种条件满足而解锁。

    她将音频送入分析系统,波形图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笑声的频率、节奏、情感特征,与她在怒江救助的那个小女孩完全吻合。

    可那孩子从未见过林念。

    除非……

    除非林念当年也曾去过云南马吉乡。

    苏晚连夜翻阅林念的手记残卷,在一本几乎焚毁的笔记本夹层中,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林念站在一所山村小学前,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其中一人赫然是那位女教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孤儿院院长的年轻模样!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1983年夏,马吉乡支教。遇见一个小女孩,她说她妈妈死后,再也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