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6 / 7)

加入书签

女人。怎么可能A创造B,A跟B不一样,不合理。所以,我们的果报体不是从前生而来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前生的业种子。当然这个种子也不一定是前生种的,可能是前生的前生。

    理论上从果报来说,你今生跟前生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前生的水泡跟今生的水泡,不一定有相通的关系。因为你前生是另外一个族群的业力,是某一个时间造的业力。你今生是阿赖耶识里面另外一个墙角的业力起现行。你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相状,没准看到前生的你,还不认识了。我们不能说从前生而来,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不可以,只能够说继承过去的业力,但是业力是无形相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功能,并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那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答案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空性而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中生有,因缘和合,啪!现出来了。生命没有开始,它是无中生有的,就是你本来没有,但是因缘和合出现了。所以,诸位记得生命没有开始,如果生命有开始就惨了,就有自性了,有自性的东西你就没办法去改变它了,生命没有开始。就像你做梦一样,做梦有开始吗?没有。你做梦你什么时候看到梦境有开始的?没有开始。

    第二个,我们看生命的结果。生命有结果吗?也没有结果。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因为什么呢?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生命是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最大的盲点,就是一直认为生命是有结果。就是生命好歹有个结果,不管是成功失败,总有个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的时候,就开始去努力地去做事业、赚钱、做人事的因缘的布局。为什么?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为结果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到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生命没有结果;但是你下次来投胎的时候,又犯同样错误。我们必须事先知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是没有结果的。

    生命是没头没尾,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没有开始、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比方说做梦,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诸位!你去检查过去所有的梦。第一个,没有开始,梦境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第二个,梦境有结果吗?你醒过来以后,也没有结果。不管你这梦境是快乐是痛苦,没有结果。所以,《楞严经》不断的问阿难尊者,你从什么地方来?一直问,问到最后,觅之了不可得。生命的结果问到最后,也觅之了不可得。后来结论,生命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所以,佛陀从无头无尾的生命里面,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很重要,你不可能从每一次生命当中得到任何东西。就好像:有没有人从梦境里面把东西拿出来?没有,对不对?你说我梦到是转轮圣王,但是你什么时候把梦境东西拿过来,没有。你在梦境可以受用,对不对?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

    无所得的概念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你无所得,你就知道无所求。为什么要追求?因为你生命有结果你才会追求。所以,你的攀缘心就停下来了,无所得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它这样推论起来,《楞严经》在安住无所住,从无所得的概念建立。你的生命不可能给任何的东西让你带走,它只有过程。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因缘法悟入空性,是最圆满的空性。这个是双向的空性。这种空性,从假入空,你还可以从空出假,随时可以出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这个空性是圆满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你现前一念心性,就是离相清净的心性。那么心性未来对你有什么好处?就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从因缘的性空而得到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心性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种性,这叫菩提道,这就是你的安住处。

    首先,建立无所得,因为无所得,你就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会努力地修行,去积集资粮,生命的结果是不可以追求的,因为它没有结果。没有结果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无住,你能够把所有的相状全部放弃,这个时候现前一念心性就现前,自性功德力就现前了。真如本性为什么不现前?因为你追求一个相状。反正人生是这么回事,你心中有相状,真如就不现前;你心中没有相状,真如就现前,这两个是不能共立的。

    所以,你要让真如现前,必须对相状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这个时候,你心性就现前了;现前一念心性它离一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