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3 / 6)

加入书签

有一点小小的神通力了;他就能够变成人,可能变成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来戏弄别人,这个叫精灵。中品妖魅,本位是鬼神。他偷取人类的精气使令他健康长寿,这是妖魅。

    第三种是邪人,邪人本位是个人。他干什么呢?他等于是做为精灵、妖魅,跟人道之间一个桥梁,我们一般说的灵媒。他是把精灵跟妖魅要说的话,透过他传达给人类,邪人。他本身是诸魅所着,诸魅是包括精灵跟妖魅,就附在他的身体来做一些跟人类的沟通。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投机取巧。他们的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他们都是以投机取巧为因地发心,来修学种种的资粮,结果就走入了邪恶之道。

    我们再往下看,佛陀说邪道众生到了末法时代,他是怎么回事,怎么去欺骗众生的?我们看佛陀的预记。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佛陀正法时代大家知见都很正,很快就能够辨别是非,像法时代也差不多。到末法时代魔强法弱,大家本身的善根也薄弱了。这个时候,就提供妖邪活动的空间了,妖邪的徒子徒孙就出来活动。他是怎么出来呢?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出来的时候,比方说他是一个精灵、妖魅,把邪恶的相貌给遮盖起来。他是怎么回事呢?称善知识。他现出一个比丘、比丘尼,这种清净如法的相状出来。盗取三宝的形象,外表现出善知识的形状,但他说的法不是正法。

    他怎么说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说自己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有种种的神通、感应。他“詃惑无识”。这里讲出两种概念:第一个讲感应神通;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他说打坐的时候,可以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从感应当中,他就帮你论断未来的吉凶祸福。就迷惑没有正知知见的人,他不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时候,“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就使令这个人失去了正念,讲出他未来可怕的事情,结果只好把钱拿出来,请他来帮忙消灾。他所过之处,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钱都被他骗光了,其家耗散。

    这个地方的偷戒,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因地发心不正。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他盗取三宝的形象、功德,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作为善知识,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有些人现慈悲相,有些人现严格相,这都没关系,方便有多门,普门示现都没关系。但善知识的共同点,他的生命一定是由愿力带动业力;他一定把攀缘心收摄起来,这是善知识的基本相貌。如果修了几十年,心还是在攀缘,你就不可能是善知识。你的生命完全是生死业力,我们看不到你生命中,有什么解脱的功德。所以,善知识的特点,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不管他扮演什么相貌。

    佛陀要比丘现出两种收摄攀缘心的相貌:第一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比方说佛陀叫比丘去托钵,不能选择对象,他是一家一家按照次第随缘的托钵,来调伏他的攀缘;第二个,古代的寺庙,出家众是不能煮东西的、不能熟食。寄于残生,他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在三界里面暂时地度过,他托多少吃多少。示一往返,他人生就最后一生了,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一个修学的圣人,他的心是完全在处理内在的善根,把外在的因缘完全放弃了,这是善知识的相貌。我们对比就知道是不是善知识?一个是很严重的攀缘,一个是向内安住,很清楚了。

    看最后佛陀的总结,假装善知识给我们的过失。

    违教深害: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贼人指的是现出家的相状,说的是感应神通。因为你偷取三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