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7 / 10)

加入书签

bsp;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兼念佛号,对自己的资粮是有帮助的。

    庚四、清净解脱愿

    我们来看第四,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指的是大乘的福德资粮,这以下是指的大乘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

    说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在听我名号的时候(按照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应该不完全只是“闻我名字”,他应该兼修大乘止观)那么这个时候“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解释,说什么叫清净解脱三昧?就是你的心住此三昧以后,“一发意顷”,就在一念之间,能够“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大乘的不可思议三昧,我举一个例子。

    在《维摩诘经》里面,有一天,维摩诘居士在经行的时候,到了一个树下,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他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在干什么呢?尊者说我在打坐。他说,你是怎么打坐的呢?舍利弗尊者说,我就是先把身体安坐,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然后再调心,调完以后再把心安坐。先把身安坐,心安坐,身心世界由粗到细,把这个详细的过程跟居士说了一遍。这个居士听了以后摇摇头,说,你这个不是真正安坐。这个时候尊者舍利弗说,那这个不是安坐,什么是安坐呢?维摩诘居士说,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名安坐。不起灭定,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天内心安住灭尽定,同时又现出身口意的活动,这个是真实的安坐。

    当然这句话对小乘的学者是打击很大。在小乘的概念里面,他的思想是二分法的:你要禅定,你就不能有活动;你要活动,你就得失去禅定。没有人说在禅定当中又能够现出威仪的活动,活动又能够不失定意。

    诸位!世间上只有大乘佛法是一种超越对立的中道思想,这个是大乘的三昧。你如果会读大乘经典,你会发觉,大乘佛法的教法很少讲一句话,除非他在对治你。一旦佛陀在显第一义谛悉檀的时候,他一定是两句话。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怎么样?“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定是这样。他讲“应无所住”,他一定会讲“而生其心”,他一定是种 balanced,平衡的。

    而这个法门是很难修行的,知道吗?因为我们凡夫也好,二乘也好,是种对立的思考,要么对,要么错;大乘佛法还一个非对非错。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大乘佛法有非空非有。你如果要走大乘佛法,你最好开始训练双向思考,一种平衡式的思考。当你讲空性的时候,你要想它一定有妙用;而讲妙用的时候,你要想它是离相、空性的。

    大乘佛法的思考永远是平衡式的。这种平衡式的思考,如果说要从你自己的修行,你光是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都很难。你要能够让你的身口意超越对立,落入平等法界,你就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何况你要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是弥陀本愿摄受,你很快地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这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关键还是什么呢?而不失定意!那这个就不可思议。

    这是讲大乘的善根,就是说,你这个中道的善根很快地就能够上路,具足。

    庚五、闻名不退愿

    我们看第五,闻名不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在四十八愿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愿。我把它解释一下。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闻我名字”。就是说,他曾经在佛堂,或者参加佛三的时候,用这句佛号,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转过一遍以后,他的身口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了,他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