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6 / 10)
bsp; 这是弥陀的其中一个愿,常修梵行愿。说,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在诸佛世界的这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们(这个菩萨偏重在凡位的菩萨),那么这个凡位的菩萨他做什么事?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闻我名字”。也是一样,他听闻以后,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皈依。
这个佛号在他的身口意长时间地运转以后,会留下什么功能呢?“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就是出离心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就是他对世间的五欲慢慢地淡薄。这个地方“常修梵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这个人功夫深,他兼修四念处,那么这个时候他再操作佛号表现出的常修梵行,就是这个人会完全离欲,对世间快乐的五欲很自然地就没什么兴趣了,就是功夫深。对于一个初学者的话,“常修梵行”指的是什么呢?虽有五欲的现行,但是他做完以后,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他心中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出现。就是说,虽然他没办法完全把这个欲望的烦恼消灭,但是他的那种抗拒力量已经出来了。为什么?他有惭愧心了,事后增上惭愧。
这就看得出来,佛号在他心中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叫作出世的常修梵行的善根。这个是讲出世间的解脱。
庚三、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我们看第三。第三就进入大乘福慧的两种资粮,菩萨道。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人,他如果兼修佛号,对他有什么加持力呢?我们看第三,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 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设我得佛”,在“他方国土”,非西方净土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闻我名字”,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身口意受持佛号;第二个,“欢喜踊跃,修菩萨行”。一方面他受持佛号,一方面他有做一些义工,主动积极地积集很多的资粮。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具足德本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说,这个“具足德本”,就是心想事成这种大福德境界。福报差的人,他的福报要透过追求,这个人福报的力量薄弱;福报大的人他不要求,他是用想的就出现了,心想事成。
我举个例子,这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例子。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读了三年。八七年的时候,有个班上同学跟我是师兄弟。其实刚出家的时候他的智慧并不是很高,福报力也一般般,但他很有善根。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课程很累,早上上课,下午也上课,晚上又做晚课。他老人家呢,他发愿,他发愿在读佛学院的三年,每一天要拜三千拜阿弥陀佛,而且他课还得照上。每天三千拜,这三年就三百万拜了。
那怎么拜呢?他上课也不能少上,他就只好提前起床,所以他有时候两点钟起床开始拜,拜到我们三点半打板。我们冬天的时候三点半打板,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袄,就像披个棉被起来。他老人家两点拜的时候拜到满身是汗,穿了一个薄薄的短衣,在刺激我们。所以我们打板的说,啊,你这么早起床,干脆打板就给你打好了,反正你三点半的时候顺便打个板吧。好吧,我就打吧!所以他一打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哦,看他一直拜得满身大汗的。
一年过去以后没发生什么事儿。到第二年的时候,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界兄,我现在也不能打妄想。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我现在想什么事,这件事就会出现。比方说我那个时候杯子破了一个洞,心想要有一个新杯子该多好!结果有一个居士莫名其妙就送来一个杯子。他说我衣服破了,要有一件新衣服该多好!就有人送他一件衣服。心想事成!
但是诸位你想,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他就住我隔壁寮房,他也没布施,也没持戒,什么事也没做,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忆佛、念佛、拜佛,就能够拜出心想事成。那你解释看看,诸法因缘生,这什么因缘?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心力去创造功德。我们只能够说,他的心力去刺激弥陀的本愿,得到弥陀本愿的回馈跟摄受。他的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去启动了弥陀本愿,就是这个愿,修行具德愿。这个是我亲自看到。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