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6 / 7)
无上菩提,但起码你对这种大乘的甚深的功徳,已经生起决定了,至少你已经开始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你开始放弃外因缘,安住内在的愿力。假设你不能够因为这种舍身的因地——“纵成无为”,因为你因地带有妄想,你没有真正把色身放下,还有攀缘,那么你未来还是有一些生死的业力要还,正如佛陀的马麦正等无异,当然这佛陀是示现。
这段经文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所有的攀缘是以色身为根本,所以佛陀要我们为法舍身,为了追求无上菩提而放弃自己的色身。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佛陀有些法门它某种程度是表法的成分高,不是说要你真的把色身烧掉,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有点太过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燃个戒疤让你提醒一下,这个色身的感受是痛苦的,从痛苦中让你觉悟,你为了满足色身是不对的,是这个意思。
在埔里有一个比丘,这是真实的事情。他住茅蓬,住一住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他就不吃饭了。不吃饭他就买很多油,就灌到肚子里面去,用这个布把自己缠起来,就把自己的身体烧了。烧的过程很痛苦,哀声大叫,这个是不合乎佛的意思。佛陀的意思只是让你透过这种燃灯燃香疤来产生一种愿望,知道生命是痛苦的,身是苦本,让你放弃对外因缘的追求,好好地安住内在的愿力,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
所以我们在听,在研究佛陀的道理,你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陀真实的本意,是让你借相修心,透过这个过程来提起你的正念,把攀缘心收一收,不是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因为你的身体是借假修真,虽然它是痛苦的根本,但是你要透过色身来拜佛,透过色身来念佛持咒,这一点我们说明一下。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在受菩萨戒之前,你还是犹豫不决,你又想攀缘娑婆世界,又想要追求内在的菩提愿力,你很不决定,那么燃个香疤,它某种程度会让你更下定决心,以这个正法产生决定心。透过燃戒疤会提醒你一下,这叫做以法生决定心,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诸佛的教诲。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好,我们在透过这个修习念佛三昧,先断婬,再断杀,最后断这个偷,这个是佛陀第三个很决定而且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教诲。这个断偷,是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这个非常明确,一定要断。
好,我们再往下看,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假设我们不断这种投机取巧的攀缘心,心不老实,老是想要透过一些方便,看看有没有最简单的捷径能够成就念佛三昧,别人拜一百拜,我看看有没有可能拜三十拜就取代一百拜的功德。你老是有一种想要去投机取巧的心情,这种人就不老实。他的后果:“譬如有人水灌漏巵”。就是你的这个心有破洞,但是你不断地加水,结果这个水都流掉了,“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就是修行你不按正常轨道,总是想要投机取巧,它的后果是:你的功德就不能累积,不能累积下来就漏失掉了。
好,我们看这个施舍之法。怎么样断除攀缘心,让自己老实修行?佛陀提出四个方法,我们把这个四段先念一遍,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说,修行人首先你已经断了“杀、婬”两种过失,已经难得了,你现在就要修老实,不要投机取巧。第一个,身舍贪悋。你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钱财做一些布施,舍贪。因为你这个不老实,就是贪求,贪求当然贪求很多,你可能贪求功德,贪求这种财物等等。
↑返回顶部↑